清明节情思

  • 作者: 王国强
  • 来源:美文网
  • 发表于2017-04-03
  • 被阅读458
  •   放假了,三天时间,俗名清明小长假。一个人走出室外,漫步于杜水河畔,想理一理自己纷乱的心绪,因为最近的自己太累了,一股身心间说不出的累。

      母亲回老家了,她是去为大姐扫墓。二姐昨天来了趟家里,恍恍惚惚坐了一会,说有些困,又回去了。从内心而言,对清明这个节日,我是特别地排斥。我厌烦街道那些卖纸钱,卖殡葬用品的小商小贩,害怕见人哭哭啼啼,诉说离世亲人生前如何的不幸,确切的说,我害怕面对母亲那忧戚哀怨的眼神,以及二姐那无奈和失落的惨痛表情。我希望这个节日,就这么悄声无息地过去,不留下任何痕迹和记忆,然而,每年它都来了,且以法定节假日的形式宣告着,提醒着我,来了。对此,我无力回避。人死不能复生,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过分的思念,只会给生者增加心理的负担,造成身心的伤害,人不能改变命运,但也不能永远停留于伤痛和不幸中而不能自拔。十四年前,大姐患病去世,三年前,二姐的女儿不幸溺水身亡,在这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我的心情可想而知。

      前几日,同事高亚梅突患大病,搞得我连续几日心情都极为不好,本来酝酿的几篇文章,持续拖了几天,终不能完稿。作为爱好写作的人,越进一步深入,越感到它的不易与艰难,起初,写作只为心灵间的一种倾诉,有感而发,把当时自己的所感所想梳理成一段文字,然而写得多了,才深懂这是拿在人面前供人欣赏的作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更进一步说,这是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刻才能完成。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在生活的日积月累中精心酝酿,待灵感迸发时及时扑捉,最后加以提炼和修饰,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也只能算作一段或数段较为通顺的文字。写作不易,实属不易,但我还必须坚持。

      昨天,妻下班回家,给我讲述了两个有关“微信”的小故事,其实这都只能算作“八卦”,是妻和同事上班聊天的产物。妻讲,她有位同事,老公是名大车司机,通过微信平台“搜附近人”,加了一名女网友。两人互加成功之后,便开始热火朝天地聊天,聊着聊着,最后竞聊出了感情,待妻的同事发觉时,两人已发展到有同去外地旅游的打算。对此,妻的同事极为伤心和恼怒。妻还讲,她的一名同学前段时间离婚了,而这已是她二次婚姻的破裂。原来,妻的同学和县城一名年龄相当的男士经常聊微信,一聊便聊到半夜一两点,被老公发现后,多次劝解都不思悔改,最终,付出了二度离婚的惨痛代价。据说,这位男士还是我的一名远房亲戚,在此提及真让我羞愧,当然也不便透漏他的真实姓名了。妻说,难道时下社会的婚姻结构,就这么脆弱吗?有那么多红尘男女,陷入网恋而不能自拔吗?我说,这是中国偏远小城镇的真实国情。试想一下,随着改革的逐步升入,农民进城落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放弃土地耕种的新一代农民,在住进新洋房的那一天起,他们便下定决心,要融入到自己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去掉昔日的土旮旯气。要实现这一目标,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增加收入,有一部分人就地解决,做起了小买卖,开起了夫妻店,而绝大多数人,还是依照传统模式,远走他乡,去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务工对刚结婚的年轻小夫妻来说,可以成双成对,结伴前行,最好不过,可对中年夫妻来说,却又成了极为矛盾的难缠事,家里有老人赡养,孩子要上学,这两拨人都需要照顾,无奈之下,丈夫只好背起行囊,挥泪离别,与妻子过起了两地分居、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天长日久,不甘寂寞的男人,也许偶尔会进入灯红酒绿的“红灯区”,轻微放纵一下,孤守空房的妻子,在落寞的漫漫长夜,在公公婆婆灯熄之后,在儿子女儿的微鼾声中,也许会辗转反侧,心湖间荡漾起几丝思春的涟漪。正常人都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的,那不是正常人,是白痴。于是,众多留守妇女,便将感情寄托于网络,寄托于这个“摇一摇”能给她们产生希望和寄托的网络,而作为男人呢?有些人是身处异乡,不甘寂寞的困扰,有些人是酒饱思淫欲,总想用自己的甜言蜜语和几张臭钱,骗得不良妇人的芳心,好图一时之欢。这就是当今的社会,这个略显浮躁让人不解的社会。

      对于逝去亲人,忘记和不去再想,也许是解脱的唯一途径;对于患病的同事,在此只祈愿她早日康复;对于写作,我一定要坚持,只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对于红尘男女的情感纠葛之事,也只希望当局者早日从迷途中走出,因为人生短暂亦不易,且行且珍惜,万不要图一时之快,伤害了别人,伤害了自己。

      天雾蒙蒙的,地上润湿一片,空中轻飔飞扬,眼前细雨斜落。又是一年清明季,又是一个让人伤感,且思绪萦绕的日子。一个人漫步于杜水河畔,仰望南山,巍峨的青莲山春意正浓,粉白的桃花馨香扑鼻,遍山的杏花姹紫嫣红,俯视杜水河,清澈的杜水一路东流,像诀别的游子永不回头。目睹此情此景,我不觉豁然开朗,心情也一下好了许多: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只是我没来得及好好领会罢了。

      本文标题:清明节情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article/10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