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情感口述
“爱爱”太痛或是私处干涩!如何让阴道“湿”起来

“爱爱”太痛或是私处干涩!如何让阴道“湿”起来

  • 作者: 朝朝暮暮
  • 来源:美文阅读网
  • 发表于2017-05-04
  • 被阅读488
  •   “爱爱”太痛或是私处干涩!如何让阴道“湿”起来

      一、什么原因会导致私处干涩

      1、饮食不均衡

      除了阴道干涩之外,如果女性还伴有口角发炎、皮肤干燥、脱屑的状况,则表明饮食不均衡,尤其可能缺乏维生素B2。这一状况会导致阴道壁干燥、黏膜充血,甚至溃破。

      2、过度清洁

      不少女性认为白带很脏,经常反复做阴道深度冲洗。不过,正是这样的过度清洁,导致阴道无法存留应有的分泌物与有益细菌,结果出现阴道干涩。

      3、性兴奋不足。

      女性有了性冲动,但达不到必要的程度,或者丈夫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都会导致女性体液分泌得少,从而出现阴道干涩。

      二、如何做好私处“保湿”工作

      1、私处清洁要做到位

      避免私密处干痒,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保湿。每天的清洁是第一个工作,首先应选择无刺激、无药性的弱酸性产品,清洁完后,建议可以搭配含有乳酸成分的保湿凝露,加强滋润及防护效果。因为女性私密处属于弱酸性环境,乳酸成分可以让私密肌肤形成天然的酸性保护网,避免外来细菌侵袭,而具有保湿成分则可以滋润私密肌肤,舒缓干燥带来的不适。

      2、注意摄取充足水分

      春季温度升高,气候干燥,对干性肌与敏感肌而言是个大危机,常造成肌肤干痒、红肿、脱皮,甚至让过敏的情形加重,不只是身体肌肤受到影响,也会使阴部变得比平常更敏感。如果水分又摄取不足、贴身衣物过紧造成闷热不透气,还会造成细菌孳生进而增加分泌物,容易让私密处搔痒无比,也会飘来阵阵香味。

      3、用酸性产品清洁

      女生都应该要知道,与身体肌肤用的碱性清洁用品不同,私密处必须要使用酸性的清洁产品,才不会刺激阴部。但到底要多酸?是弱酸还是微酸,相信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底,其实私密处的酸度一定要里应外合。

      因为阴道内的酸碱值是pH3.2~4.5,属于弱酸的程度,而外阴部,像小阴唇和大阴唇的部位,则是pH4.5~5.0的微酸程度,因此私密处的清洁用品,千万别用太酸的产品天天洗,低于pH3.0的产品就属于过酸,这样反而会过度刺激,加速外阴部的老化。

      “爱爱”太痛或是私处干涩!如何让阴道“湿”起来

      一、什么原因会导致私处干涩

      1、饮食不均衡

      除了阴道干涩之外,如果女性还伴有口角发炎、皮肤干燥、脱屑的状况,则表明饮食不均衡,尤其可能缺乏维生素B2。这一状况会导致阴道壁干燥、黏膜充血,甚至溃破。

      2、过度清洁

      不少女性认为白带很脏,经常反复做阴道深度冲洗。不过,正是这样的过度清洁,导致阴道无法存留应有的分泌物与有益细菌,结果出现阴道干涩。

      3、性兴奋不足。

      女性有了性冲动,但达不到必要的程度,或者丈夫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都会导致女性体液分泌得少,从而出现阴道干涩。

      二、如何做好私处“保湿”工作

      1、私处清洁要做到位

      避免私密处干痒,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保湿。每天的清洁是第一个工作,首先应选择无刺激、无药性的弱酸性产品,清洁完后,建议可以搭配含有乳酸成分的保湿凝露,加强滋润及防护效果。因为女性私密处属于弱酸性环境,乳酸成分可以让私密肌肤形成天然的酸性保护网,避免外来细菌侵袭,而具有保湿成分则可以滋润私密肌肤,舒缓干燥带来的不适。

      2、注意摄取充足水分

      春季温度升高,气候干燥,对干性肌与敏感肌而言是个大危机,常造成肌肤干痒、红肿、脱皮,甚至让过敏的情形加重,不只是身体肌肤受到影响,也会使阴部变得比平常更敏感。如果水分又摄取不足、贴身衣物过紧造成闷热不透气,还会造成细菌孳生进而增加分泌物,容易让私密处搔痒无比,也会飘来阵阵香味。

      3、用酸性产品清洁

      女生都应该要知道,与身体肌肤用的碱性清洁用品不同,私密处必须要使用酸性的清洁产品,才不会刺激阴部。但到底要多酸?是弱酸还是微酸,相信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底,其实私密处的酸度一定要里应外合。

      因为阴道内的酸碱值是pH3.2~4.5,属于弱酸的程度,而外阴部,像小阴唇和大阴唇的部位,则是pH4.5~5.0的微酸程度,因此私密处的清洁用品,千万别用太酸的产品天天洗,低于pH3.0的产品就属于过酸,这样反而会过度刺激,加速外阴部的老化。

      本文标题:“爱爱”太痛或是私处干涩!如何让阴道“湿”起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article/11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