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对每年的端午节总是充满了期盼。当春天的阳光斜射到河面上,当河圹里的芦苇顶开薄冰露出尖尖的芽时,我们就开始盘算着怎样可以过端午节了。
河里的芦苇长得很快,到了四月中旬,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那宽长青薄的叶子平平地斜伸开来,在微风中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踏进碧清的河水,我们开始采摘芦苇杆上的叶子,这是用来包粽子的天然品。我们把一张张叶子整理好,然后用稻草扎好,放进锅里用烧温的水洗一下,再煮一遍。这样的过程结束之后,再把浸透了的糯米用酱油香料等拌在一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包各种形状不同的粽子。那时候,农民的生活很俭朴。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每到端午,总会用积余的款去小镇肉摊上剁几刀肉,用于包在粽子里。当然还有放进花生米、黄豆、赤豆等东西的。包粽子是十分有艺术的,把二至三张芦叶并列地排在一起,卷成一个圆锥形的筒状,用右手抓糯米等物,双手一压,就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粽子。用稻草茎或纱线扎好的粽子有三角形的,小脚形的,菱形的;有大的、也有很小的,包成的粽子有肉的、红枣的等。然后,每五只一串地放在锅里煮。煮的时候,里面还要放鸡蛋,鸭蛋,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蛋、玩蛋。
端午节时,正值江南农村割麦插秧的农忙时节。乡里有这样一首民歌唱得很有味儿:“五月五,吃了粽子割麦子;割了麦子插秧子,”家家户户显得十分忙碌。然而,家家户户都会记住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大人小孩都知道这个节日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农忙时节的端午节,也是海洋黄鱼丰收的季节,人们要买几条大黄鱼。“五月五,买了黄鱼过端午…”很是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农村的过节情况。
这个节日,农村里也把它当作驱邪的好时机,因此,家家的窗台上都摆满了艾蒿草和菖蒲。这些香香的草能熏赶蚊子和其他的爬虫,所以深受农家喜欢。有趣的是:每家在吃粽子前还要搞一个仪式,家里的长者先从锅里拿出粽子和蛋,放到灶头的一角。再点上几支香,意在敬屈原和灶神。然后,再敬祖先,敬天地。这其实也是乡间的的一道很有色彩的民间民俗文化风景。做完了这些仪式后,全家人才围坐一起,剥开粽叶美美地品着。剩下的粽子挂在竹篮里,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样的节日年年过,沿袭着传统,充满着民俗风情。
端午节最快乐的是乡村里的孩子。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带着粽子当饭吃。中午,谁也不回家。除了吃粽子,还都带着的鸡蛋和鸭蛋。这些蛋放在自已编织的五彩网袋里,一般都是放二只,多的放三只。最有趣的是在上学路上斗蛋。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自已认为最坚强的蛋,捏在手里,露出三分之一。斗蛋开始前,由裁判作好检查,然后一对一地开始斗。只听到“朴”的声音,失败的就剥开壳把蛋吃了,胜利者又开始了一场争斗。真正的斗蛋王最懂得用蛋尖的一方向外撞击。而年龄小的伙伴总是上大个头的当,把蛋圆的那部份向外撞。其实,煮熟的蛋圆的地方里面是空的,等到谜底揭开,斗蛋已经结束。大家在笑声中走向学校,迟到的学生也不少。但老师从来不批评。在斗蛋过程中,也有一些滑头作弊的。他们斗蛋时突然用大拇指撞蛋,虽然胜利了,但总会在众人的指责声中涨红了脸。
与端午节相关的活动还有挂香袋。小小的香袋缝制得很漂亮,女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香袋形状各异。有圆的、长方形的、鸡心形的、五角星的,袋下还会打一个火红的中国结,很别致。里面装有朱砂、雄黄、香药,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据说这也可以防止害虫的叮咬和防瘟疫、避邪气。
端午节的这一天,小镇里还开展划龙船表演赛,龙船有三到五艘,打扮得五彩缤纷,吸引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去观赏。龙船上,桨手都是壮小伙子。他们坐在船的两边,喊着号子,有的还赤着,胸口画满了古代武将的脸普。他们还猛力挥动桨板,在溅起的浪花声中相互赶超,平台上还有唱歌和跳舞的,也有装着家禽和生猪的,预示着农村来年的好收成。这也是乡村欢庆端午的一道特别热闹的风景。
端午节,永远络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