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范文条据书信
2017全民禁毒倡议书

2017全民禁毒倡议书

  • 作者: 消失殆尽
  • 来源:美文阅读网
  • 发表于2017-07-01
  • 被阅读434
  •   全民禁毒倡议书

      毒品是危害人类社会的毒瘤。小则危害个人身心健康,造成家庭破裂,妻离子散,同时也会滋生其他各类违法犯罪,吸毒后致幻容易造成肇事肇祸事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血淋淋的事实已经举不胜举。现在毒品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公敌。如果毒品问题得不到遏制,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决定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毒品问题的严重性和禁毒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遏制毒品蔓延,减少毒品危害。

      去年10月至今年3月的禁毒会战期间,我市共抓获各类涉毒人员700余人,缴获各类毒品约3公斤,全市在册吸毒人员数逾一千人。这些数据说明我们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卓有成效,但从另一侧面也反应了我市毒情的严峻性。仅仅依靠打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禁毒工作必须综合治理,必须依靠全社会,只有全民参与禁毒斗争,才能真正赢得禁毒会战的胜利。

      今年6月26日是第28个“国际禁毒日”,每年6月也是我国的“全民禁毒宣传月”,为此,溧阳市禁毒办倡议全体市民行动起来,扎实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一、从我做起,远离毒品,增强禁毒意识。

      家庭成员要认真学习防毒、禁毒相关知识,深刻认清毒品危害,不断提高拒毒、防毒意识和能力,对毒品不好奇、不尝试,自觉抵制。要争做禁毒宣传的志愿者,让周围居民、朋友树立禁毒拒毒人人有责、家家有份的意识。

      二、从现在做起,抵制毒品,不让毒品进家庭。

      家庭成员要积极参与“不让毒品进我家”、“无毒村(社区)”创建等活动,创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父母要洁身自好,教育子女勤学习、爱劳动、慎交友,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监督,实现家庭“无吸毒、无贩毒、无种毒、无制毒”,筑牢拒绝毒品的家庭防线。

      三、从身边做起,参与禁毒,净化社会环境。

      家庭成员发现涉毒违法犯罪行为要大胆举报,使涉毒违法犯罪分子在群防群治中无藏身之处;对误入歧途的涉毒人员,要用亲情去温暖、感化,要用真情去劝导、帮助,使涉毒者迷途知返,根除恶习、重获新生,努力使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成为一片净土。

      全体市民朋友们,禁毒工作需要您的积极参与!为确保社会稳定、家庭和睦,让我们行动起来,崇尚健康生活,抵制毒品危害,为把我市建设成为一个无毒的美好城市而努力奋斗!

      全民禁毒倡议书[篇2]

      全镇各位父老乡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更是家庭幸福美满的保障。构建一个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是广大家庭成员、全镇人民共同美好的愿望。然而,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毒品这场来势凶猛的世纪之患正无情地侵蚀着我们健康的社会风气,吞噬着宝贵的生命,滋生着丑恶的犯罪,威胁和破坏着千万户幸福的家庭,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一个个在痛苦和悔恨中苦苦挣扎的涉毒人员,面对毒品带来的亲情丧失、家庭破裂、经济贫困、艾滋病蔓延、违法犯罪等问题和灾难,我们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让我们共同拥有美好的明天和未来,我们向全镇家庭成员发出如下倡议:

      一、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带头做守法公民。

      二、远离毒品,抵制毒品。要做到不吸食毒品,不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民-主、和睦、文明之风请进家门,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互相监督,抵制诱-惑,共同构筑拒毒的家庭防线。

      三、积极投身于禁毒人民战争。树立拒毒人人有责、家家有份的意识,增强与毒品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发现贩毒、吸毒的线索和窝点要大胆举报,使涉毒违法犯罪分子在群防群治中无藏身之地,让我们生活的空间更加纯净。

      四、发挥家庭、邻里、社会大家庭的作用,努力挽救涉毒的失足者。对误入歧途的涉毒人员,家人要用亲情去温暖、感化;邻里要用真情去诱导、帮助;社会要用热心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出路,使涉毒者迷途知返、根除恶习、重获新生。

      朋友们,禁毒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道远。我们倡议,全镇家庭成员要积极参与禁毒工作,积极投身禁毒人民战争,远离毒品、抵制毒品,为创建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园,为构建和-谐新棋梓而努力奋斗。

      湘乡市棋梓镇人民政府

      2017年6月26日

      本文标题:2017全民禁毒倡议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article/13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