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范文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 作者: 物是人非
  • 来源:美文网
  • 发表于2017-09-23
  • 被阅读178606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青年干部要有“安于现状”的耐心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开出版。这对于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它是一部党的理想信念的教科书、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经典、党的基层工作的指导书,更为进行实践锻炼和增进群众情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示范和榜样。青年干部要向习总书记学习七年在基层“安于现状”的耐心。“安于现状”不是让我们碌碌无为、庸庸度日,而是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学习,不浮躁、不攀比,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摆正心态。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工作上不拈轻怕重,对岗位不挑肥拣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善始善终。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对于青年干部而言,要多到基层走走看看,了解和收集民声民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勤于学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牢记宗旨使命,紧跟方向“不跑偏”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主动钻研业务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积极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知识,不断适应新要求。

      要敢于担当。不管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和困难,这就需要青年干部去解决、去克服,这是责任,更是义务。在难题面前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在矛盾面前要有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的使命感;在风险面前要有敢作敢为,敢担责任的信心。要时刻保持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遇问题不回避,敢于向上级领导为民请示,坚持为民办好事。

      耐心呆在基层不断历练自己,耐心呆在平凡的岗位不断磨练自己,耐心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请相信,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脚踏实地才能前路宽广

      8月18日出版的学习时报用四个整版报道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出版。文章中描述了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当时与习近平一同插人员的回忆记录,侧面真实的描写了习近平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即使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下,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除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困难外,习近平的父母当时还处于被迫害、审查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这样重重的身心压力下,他依旧没有放弃学习,在其他人都将精力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阅读和学习。同时他有一股“钻”劲儿,有想法,有思路,在当选梁家河的村支书后,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打坝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直到今天,梁家河村还在受益。

      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是拥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年轻人,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看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就怨声载道,一味将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和环境。面对成功人士,也仅仅是看到他们的光环与优势,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为例,他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练,他并没有沉溺于困难,而是在逆境中坚持学习提升自己、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在困境中升华,使这一段经历成为他日后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纵观其他行业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在磨练中成长、从困境中涅槃。作为当今的青年,更应当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把每一次的困难当做提升自己的挑战。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力量给自己踏出一片宽广的前路!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学会“动”起来

      最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党员干部读这本书就要向习近平学习,不论在任何环境、任何岗位,学会“动”起来,在服务人民中找到奋斗的方向和力量。

      “动”起来首要是开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决定人生的高度,思考成就生命的格调。“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面对新环境,新的际遇,习近平也曾经有过成长的烦恼(最新观《法治中国》有感_《法治中国》观后感)。可“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从“近平教我写名字”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知青习近平的思考,他认真地想过如何在黄土地上扎根、生活。他从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中找到知青在农村扎根的土壤,体味底层群众的需要和期待,从中找到人生价值的坐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开动脑筋思考我们是谁、来自何方、走向哪里的问题。更应该思考我们每天面对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问题。共产党人只有坚定信念,固守本心、不忘初心,把心思放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不是为自己,那么党员的人生价值就会得到升华。

      “动”起来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在实处”是习近平知青时期的优秀养成。会干,从群众需要出发,做一些给群众得好处的事,让群众认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办过扫盲班,把农民组织起来学文化;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当时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他能够主持公道带领群众干好,比如分救济粮,他能连夜到一家一户去查存粮。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是群众对习近平最简单而最有份量的评价。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党的xx大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战略。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全面确立。习总书记指出“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改革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不断向纵深推进。”把改革推向纵深关键是要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把准,在工作中把老百姓关心、期盼的事办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分享的好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动”起来能够收获依靠的力量。从梁家河村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看到了信任的力量,懂得了人民的珍贵。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党依靠人民挽救民族于危亡、发展国家于时艰,眼下,同样需要依靠人民造福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动”起来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引导群众认识自身利益并为之积极奋斗,从“吃、穿、住、行、医、学”等具体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总书记话,认真学习掌握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团结带领群众跟党走。“动”起来,我们会收获最广大人民的力量。

      “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学会“动”起来,积极思索,探索,勇敢地追求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

      本文标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article/15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