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下面是谚语歇后语,请参考!
谚语歇后语
1、包子出了糖--露了馅儿
2、抱着枕头做好梦--空喜一场
3、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4、包工头监工--动曰没动手
5、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6、赐竹的脾气--一点就炸
7、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8、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9、(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了。)
10、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11、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12、包单布洗脸--大方
13、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14、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15、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钓。
16、保险柜里安家--目的是安全
17、宝玉出家--一去不回
18、抱在怀里的西瓜--十拿九稳
19、背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20、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21、抱着机器人亲嘴--你有情他无意
22、(比喻使安全得到保障。)
23、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24、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25、宝剑出鞘--锋芒毕露
26、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27、抱着枕头跳舞--自得其乐
28、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29、包子馒头做一笼--大家都争气
30、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31、包脚布围嘴--臭了一圈
32、包米面做元宵--捏不到一块几
33、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34、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35、剥皮的独头--太露骨(.)
36、抱着琵琶进磨房--对牛弹琴
37、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38、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39、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40、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