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超:
我有过三年看完一本书的经历,也曾经有过一天读三本书的时候。有人问我:“你花多少时间读完一本书?”潜台词是:“你是用什么速读招数才会这么快?”
其实我从来没学过什么速读,而且不觉得速读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因为能不能速读,与读书品质的好坏,没什么关联。
相反,我认为书应该要读得慢,读得仔细。
我能读书快其实有个契机,曾经有份作业要读完几百页的书,写出一份长篇报告,真正可怕的是隔天上午就要交。
当时我想,完蛋了,这绝对不可能,但时间紧迫不做不行,只能焦急地翻开书。直觉突然告诉我,这几百页之中哪些该读,哪些可以跳过。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有此能力吓了一跳。
仔细想想,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报告有主题,只要找出与主题相关的部分仔细阅读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有明确的“目标”,你读书的品质与时间都会改变。目标之外的内容都不需要花时间读,速度当然会更快。
假设你要读管理学的书,“目标”是了解身为领导人该怎么管理下属,那么只要读相关部分就好。看看书本的简介与目录,搞清楚你要学什么,仔细钻研这些部分就好。
“快”只是一个结果,本身毫无价值。但我想还是有人希望能读书读得更快,听我一句劝。所有的书你都读不快吗?应该有些书读得快,有些读得慢。想必你有擅长与不擅长的内容。读到不擅长或不熟悉的内容,读得慢是理所当然,因为你不懂,慢慢读才会懂,才会理解,才会吸收。这段过程是何等愉悦?
由“不知”迈向“知之”是一件大工程,千万不要把它想得像微波炉热菜一样简单。慢慢读,好好懂,懂得愈深,读书速度自然就愈快。
我并不认为读了几万本书有多了不起,读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有没有发挥功用”。通过书本获得新知,对社会做出贡献。
有些人会在一年之初立志“今年要读一百本书”,真是无聊透顶。读书的重点在于“目的”而不是“数量”,所以应该立志的是你的“目的”。
有时候读了十本书,不如把一本经典读十次,因为真正的好书,可以让你依据十个不同的目的,反复读个十遍。
只要内心涌上疑问,就重读一次。读一堆不同主题的书是很有趣,但若想在有限时间内吸收学问,这么做的效率就不高。
要在短时间内钻研特定主题,就不需在意读多少本,而是应该掌握重点深入学习,这样才能更快达到目标。如果能读完单一主题的三十本书,应该算得上是专家了。
另外,锁定主题深入研究,过程中也会接触到相关的其他主题,并很自然地引发研究其他主题的动力。
因此请不要随机乱读,先锁定一个主题,然后依循相关主题接连阅读,这种开枝散叶的读法,更能有机地逐步吸收,增加自己的学养。
读书对一流商务人士并非闲暇之余的乐事,而是做生意的“起点”。为了目标而读,获得新的知识与见解后,展开新的行动。
有些“旅游爱好者”每年都会出远门放松个几次,但这样不能变成旅游专家,真正的专家必须掌握怎么买票、当地有那些美食、不同的旅馆分别有哪些服务、通往景点的秘径、捷径等一切信息。必须成天只想着旅游,想着怎么提供大众更多有益的信息,这种“一流的变态”,才能成为专家。
读书也是一样,专家整天想着管理、领导、营销、金融……不断挑战自我,所以读书是专家用来解决问题的最佳工具。
今天拿笔在醍醐灌顶的一段字句上画线,明天就付诸行动。所以读书是“努力”,绝对不是“喘息”。
如果读书有分“积极”与“消极”,我当然推荐“积极”读书。但如果真的是精疲力竭,选本轻松简单的书来喘口气,为自己充个电也不错。不断往前冲、往前冲,偶而停下脚步休息,或许是不错的阅读步调,毕竟受伤了还是需要时间调养的。
半途受挫是最棒的,请珍惜你的“不知”。我想你应该有这种经验,而且多半把它当成一件负面的事。但读书受挫其实是美事一桩,至少你在受挫之前,都是认真面对、主动地挑战这本书。
当你在书中读到新知识、未曾实践过的技术,会觉得很难理解,造成心理负担,因此才会半途放弃。这种“主动”的思考方式,就是阅读的一大优点。
引人入胜的电影,不需要观众花心力去懂,剧情依然行云流水地推进。如今大多数的电影都老少咸宜,适合阖家观赏,所以很好懂,观众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但书本,尤其是商业书,必须经过思考消化才能读下去,是主动的行为。
阅读,思考,决定要不要接受,然后继续阅读与思考。长久下来,你的思考能力会更加成熟。
而不需要动脑筋就能懂的书,读起来或许畅快,却无法锻炼你的大脑。
“半途受挫”代表这本书对现在的你来说负担太重。比方说经典作品,或者与自己兴趣不同的领域,读起来经常令人受挫,但你应该抬头挺胸,相信自己读这些书是很棒的挑战。
挫折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当你读书读到受挫,代表你已清楚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例如“我读一本知名作家的名著,读到第几章第几页,其中有个地方就是不懂。”在这不懂的地方画条线吧,这条线将改变你的人生。日后碰到专家,就谦虚地向他们请教这个“不懂的部分”,一流的人可以通过你读什么书,在哪里挣扎,看出你是不是认真,有没有心要学习。只要确定你有心,他们就会倾囊相授,宛如教导过去那个“不懂的自己”,甚至衍生一种革命情怀。
今天不懂不代表永远都不懂,当你不懂,就记住这个不懂,每天努力向学,答案就会离你愈来愈近。总有一天,你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或是有贵人指点迷津,这些都是挫折给你的好处。
所以,不要嫌自己读书满,请敬重你的“不懂”。
程墨Morgan:
首先,看书并不是越快越好,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阅读速度。
比如,哲学书就要慢慢品味,有个哲学系教授告诉我,看哲学名著,如果你一小时看超过了一页,说明你看得太快了。当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道理就是,哲学书要一边看一边想,不要追求速度。
当然,有的书就是要速度看完。
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技术,我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对技术书籍大部分要图快,慢慢我也总结出来一套方法,亲测行之有效。
第一步:先要明确,有的书值得看,有的书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看,所以要用用最短时间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看。可以上豆瓣或者亚马逊上看看评分,豆瓣上现在比较水的打分太多,主要还是看亚马逊吧,分高的可以看,分低的基本可以扔了。
第二部: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结构,先看目录,就可以大概了解内容架构,然后,去看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今,大部分技术书籍都会遵从这样的讨论,每一章开头将为什么写这一章,结尾处会有总结,我自己写得《深入浅出React和Redux》也遵从这样的套路,这样方便读者阅读,同样,这也方便我这样快速了解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很快,不超过10分钟。
第三部:到这里,你基本就知道这本书以什么节奏来讲什么内容,如果觉得值得一看,就开始吧,因为你已经有了大致了解,有些章节如果你觉得已经了解,那就可以跳过去,如此一来,又节省了很多时间。
照上面的方法,阅读速度可以大大提升,因为浪费的时间减少了。
我就是用这种方式阅读的,去年我看了50本书,效率还算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