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情感故事
一场异国恋情让我后悔莫及

一场异国恋情让我后悔莫及

  • 作者: 佚名
  • 来源:美文阅读网
  • 发表于2016-09-09
  • 被阅读525
  •   很多人都向往异国恋,但是我却在异国恋中受到了很深的伤害,让我明白了,爱情这样的东西不是我想说就能改变的,对我伤害太深了导致我现在回想就是难受。

      表姐每次回大陆探亲,一掷千金让我咋舌,乐善好施令我崇拜。如果不是“钓到金龟婿”,她能有如此“大手笔”?怎能麻雀变凤凰?我不是小小鸟,我是大鹏,展翅欲飞。

      果不其然,在表姐一段时间寻觅后,在我望穿秋水等待后,表姐带来了一对母子。第一次见面,我对那个男孩子一点心动感觉都没有,甚至有点倒胃口,他身材短小,长相猥劣,神似传说中的武大郎。但是那对母子对我相当满意,直夸我的相貌赛过港姐。出于礼节,我带他们游玩了当地风景。

      也许相信那句“浓缩的是人生精华”,也许是表姐的怂恿撮合,也许是对方的大献殷勤。我鬼使神差地进行了回访。

      在到达香港那天,本是万里无云的晴天,却突然雷雨大作。这不是象征爱情的及时雨生根发芽,倒可能是爱情的眼泪,不是一汪深情,而是一地情愁。这注定我的香港之行以失败告终。促使我下决心的是,他家房子狭小,容不下我的梦;他小气抠门,不适合我的意。况且香港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海外。

      回程单人,我的微笑暗淡了,化作泪容,我孤寂地抽身、回身。

      回家后,我加快了挑选的步伐。我利用在涉外酒店领班的身份和契机,寻寻觅觅。

      闺阁幽怨,我思嫁心切。因为我进入大龄姑娘的行列,身价在日夜缩水贬值。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日本籍华人进入我的视线。他祖籍安徽,因为工作原因拿到了日本的绿卡。他话语不多,但厚道稳重。

      在他下榻我工作大酒店的期间,我极尽温柔,展现了东方女性应有的风采,几乎成了他的贴身管家。

      很快,我们就确定恋爱关系,并闪婚了。前前后后不到三个月,因为我害怕他的回国后就融入茫茫人海。杜蕾斯表示完美性爱时身心合一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物理高潮,更是心灵上的契合。这是以双方互相沟通,了解为前提的。不仅仅是在心理上的,也是在性爱上的,大胆在双方之间谈论性爱话题。

      婚后,我随他去了日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异国风情的憧憬。

      然而,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完美。

      按照日本的传统文化,他让我在家做全职太太。可是,他的收入不高,只是个工薪阶层。日子捉襟见肘,紧巴巴的。我不是物质女,不做想靠老公圈养的“金丝鸟”,我要出去打拼,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既然他是山寨富豪,我更应如此。

      后来他因公排遣回国,在南京分公司工作。两地分居,两处相思。

      在日本家里,我坐立不安。我曾出去找过工作,但是我的日语实在差劲,沟通都成了累赘,挣钱是何其难!而且日本人排斥中国人,异国他乡,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白眼、鄙视、侮辱,甚至是性骚扰。我与泪水做伴,与孤寂为伍。我的心麻木了,在黑暗中任性地踯躅。

      在一次逛超市时,竟然被营业员诬陷偷东西。在保安室里,面对日本人的拷问和诽谤,我脆弱的心爆炸了,我彻底崩溃了。后来,通过监控被认定是清白的。回家后,我就精神恍惚了--得了精神分裂症。

      原来跟母亲一周一次的越洋电话,变得一天一次,我常常泄斯底对母亲大喊,有人在房间里监视我,有人要杀我。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嚎啕大哭,我隐约看到母亲的撕心裂肺。

      母亲坐不住了,颠簸八小时到南京找到了我的老公。老公却异常的冷漠,他说,我们的婚姻是一拍即合,他对我的感情很淡漠,我是假借婚姻之名圆出国梦的。他还说要和我离婚。母亲扫兴、失望而归。

      法院收到了EMS离婚申请后,并未批准,因为我有病在身,受法律保护。其实婚姻早已名存实亡,我何尝不想解脱呢?我回国的信念日益强烈。

      回国后,母亲为我请了本市最好的医生,但这种病医生也爱莫能助,只有靠休养和调养。在母亲的全力呵护下,在药物辅助治疗后,我康复了,代价是时间已悄悄地摇摆了两年,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

      康复后,我便和他办理了离婚手续。至始至终,他都不曾用恳求的手臂来抱住我的双足,他掉头不顾,我幡然醒悟。

      不死心的再婚,梦碎他国身体好了,婚也离了,我谋到一家西餐厅服务员的岗位。

      带着心眼的的我再次和爱情不期而遇。他是个新西兰小伙子,在餐厅做大厨

      短短的几个月相处后,我们就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移居新西兰。

      他的家在新西兰的农村。大海、山岗都没见到,雪白的绵羊倒是让我兴奋了一段时间,可是很快被烦恼所湮没。

      本文标题:一场异国恋情让我后悔莫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article/5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