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灵峰山下的东方红广场,毗邻三家村的飞机坪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挤满了人,好一片大集结的壮观景象。那个年代,这两个铺满草坪的地方是中秋节聚会的最佳去处。
当然,大部分都是青年。人们早早就召集好各自圈子里的人,每人都凑一份钱,做采购食品、饮料、香支等物品。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买香干什么?难道要搞祭拜仪式?然也,这香的用途是用来围地盘的,点燃香后按照所需的地盘范围,一支一支的插上围拢起来,也可作照明用,更是增添节日气氛。这一招最早不知是谁发明的,很是实用。
好像都有一个很默契的规定:有对象的(那个年代的情侣都称为对象)、有爱人的(老公、老婆)必须一起参加,组织者也会考虑单身的男女配对比例,甚显关怀。
夜幕下的东方红广场,飞机坪,放眼望去,由点燃的香支围成的大大小小的一圈圈不规则阵营,犹如点、线、面构成的荧光几何图形,星星点点,营造出海洋般的浪漫。
必备的音响设备是那时最流行的双卡收录机,调至最大音量,都比着谁的声音大,因为是露天的旷野,再大的声音也不会影响旁边的阵营。各个群体都会有五花八门的节目表演,卡带伴唱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也有吉他弹唱,有些吉他高手的弹唱通常会吸引旁边阵营的人过来欣赏,每一曲弹唱结束,掌声、口哨声、叫好声汇成一片为之喝彩,玩得尽兴时,播放迪斯科舞曲劲舞群欢。此时,月亮属于我们的,这个佳节属于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
要说最活跃的群体还是当时梧州地区教育学院的学生们,朝气飞扬、青春靓丽,节目也最丰富,无不绽放着青春的魅力,时不时传来的一浪一浪的欢笑声注定他们是当晚最瞩目的主角。
那时的年轻人都很文明,不会在场地燃放鞭炮、烟花,有极个别的还会很自觉地把丢弃的垃圾装进塑胶袋带走,在那个还没有环保意识形成的年代,这样的自觉实为凤毛麟角。
到了凌晨两点后,各方群体相继散场离去,有的持续到凌晨四、五点,意犹未尽的扛着播放着音乐的收录机,或骑着自行车,或步行;踏着露珠、带着青草的余香;沿着公路、沿着街道回家。那阵阵的音乐声、欢笑声通常把梦乡里的人们吵醒,却并不会过多责怪与生气,(美文www.meiwen.com.cn)一年一次,欢乐融融。
自从拥有着大片绿茵的东方红广场、飞机坪的相继消失,这种中秋节大规模聚集的欢乐景象,只能让人留恋地成为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