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大军区之一,领导与指挥河北省大部和山西、察哈尔、热河、辽宁省边界地区所属人民武装。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役后,主力南下晋东南,副师长聂荣臻(后任师政治委员)率领师独立团等部及地方工作团部分人员共约3000人,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此前后,中共中央派干部到冀中,将民众自发抗日武装组成河北游击军;国民党军第53军第691团团长吕正操(中共党员),率部于河北省晋县小樵镇誓师抗日,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1937年10月下旬,娘子关失守后,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115师主力南下,开辟新战场。至11月上旬,上述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基本控制了平绥、正太、同蒲、平汉4条铁路干线之间广大地区。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五台山地区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各一部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挺进冀东,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
1939年1月下旬,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一部到达冀中,协同第3纵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第3纵队归第120师指挥(仍属晋察冀军区建制),会同第120师主力挫败日伪军对冀中地区的3次围攻,巩固和发展了冀中根据地,壮大了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部队。
从1939年初至1940年底,晋察冀军区部队与第120师配合,多次进行破袭作战,挫败了日伪军的围攻和“扫荡”,反击了国民党顽军的反共摩擦,先后取得上下鹤山、齐会、黄土岭等战斗的胜利。
1941年至1943年,晋察冀军区进行精兵简政、开展整风运动,坚持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大规模“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度过了困难阶段。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保卫中共中央,1943年8月至1944年春,晋察冀军区抽调12个团,分由吕正操、邓华率领,开赴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
1944年至1945年7月,晋察冀军区连续发动攻势作战。8月,晋察冀军区共发展到100个团。经过3个多月的全面反攻作战,共歼灭日伪军7万余人,解放了张家口、承德等70余座城市,收复热河、察哈尔两省全部,河北省大部及辽宁、山西、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人口达到4000余万。
晋察冀军区在抗日战争中共作战6.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33万余人,军区部队伤亡8万余人,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战斗英雄邓世军、民兵爆炸英雄李勇等英模人物。
晋察冀野战军
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的前身--晋察冀野战军
1945年11月,为适应在晋察和热辽两个方向同国民党军队作战需要,晋察冀军区分别组建了两只野战军。
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聂荣臻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耿飚任副参谋长,下辖冀晋(陈正湘)纵队、冀察(郭天民)纵队、冀察(刘道生)纵队、冀中(杨成武)纵队,共四个纵队。
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萧克兼任司令员,罗瑞卿兼政治委员,彭寿生任参谋长,下辖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原奉调东北,后留晋察冀建制)、热辽(黄永胜)纵队、冀东(詹才芳)纵队、冀晋(赵尔陆)纵队、冀中(黄寿发)纵队,共五个纵队。
晋察冀军区两个野战军(含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共有9个野战纵队,20余万人。全晋察冀军区共有部队31万多人。
同年12月15日,晋察冀军区撤销第一野战军指挥机构,将第二野战军指挥机构与冀热辽军区机关合并,改称冀察热辽军区。野战部队归晋察冀军区直辖。
1946年3月1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发出《关于复原工作的决定》。据此,晋察冀军区分别于3、4月份和5、6月份进行了两期精简复员。全军区共复员、转业约10万人,占全军区部队的三分之一。
野战军由9个野战纵队25个旅,缩编为4个纵队9个旅(每个纵队由原9团缩编为6团),野战军由原来的20余万任缩减至共5.1万人。精简整编后,晋察冀军区部队由31余万人减少至20余万人。
1945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晋察冀军区结束精简复员工作,开始招集部队,准备应付全面爆发的内战。
按照中央要求,晋察冀军区于6月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四纵队。
7月31日,晋察冀野战军在晋绥军区部分部队配合下发起大同、集宁战役。由于事先对于大同城防坚固估计不足,以致久攻不克。敌军增援时,在集宁又打援失利。9月13日集宁失守,被迫于9月16日撤出战斗。
在晋察冀野战军久攻大同不克时,敌军攻击承德。晋察冀军区决定放弃承德,承德于8月28日被敌军攻占。
集宁丢失、承德放弃之后,张家口已经处于被东西夹击态势。敌军于9月29日,分东西两路进攻张家口,晋察冀军区首长向中央请示弃守张家口
张家口、承德失守后,冀察热辽地区与晋察冀的联系事实上已被敌人分割。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将冀察热辽地区划归了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10月,晋察冀中央局召开“涞源会议”,总结内战爆发以来几个月军事上的教训和不足,提出坚决贯彻中央“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歼灭战”的精神,学习兄弟战区的胜利经验,扭转晋察冀军区的被动局面。
1946年12月,晋察冀军区再次撤销野战军指挥机构。第一纵队归还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其余第二、三、四纵三个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
晋察冀军区还动员了三四万翻身农民参军入伍,同时从地方部队抽调三个旅,一起补充进三个野战纵队。三个野战纵队由精简后的每纵队辖两个旅,恢复至每纵队辖三个旅,野战部队总兵力达到7.5万人。
1947年4月26日,中央工委刘少奇、朱德达到西柏坡整顿晋察冀军区的军事和土改工作。针对晋察冀军区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朱德亲自指导晋察冀军区再次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下辖3个纵队,还首次组建了1个炮兵旅。
1947年中,各战略区先后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毛泽东开始部署将华北的军事与东北军事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以东北我军为主力,以晋察冀和晋绥为辅助,攻占东北及华北除平、津、沈三点以外地区的战略目标,并明确提出“当东北我军发展到平绥附近时,晋察冀和晋绥我军统一归林(彪)罗(荣桓)指挥作战”。
从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开始,中央赋予晋察冀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东北我军作战,牵制华北敌军,使华北敌军不出关或少出关。
9月2日,晋察冀野战军进攻涞水、出击大清河北。此役歼敌5278人,我军伤亡6778人,虽属主动出击,但却打成了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在东北我军发起猛烈的秋季攻势期间,蒋介石急从华北战场调三个师增援东北,导致敌在华北兵力不足。10月11日,晋察冀野战军趁势进攻徐水,调动了驻守石家庄的敌第3军出援。晋察冀野战军长途奔袭,于清风店一带全歼敌第3军1.7万人,俘虏敌军长罗历戎。我军损失仅9192人。这是华北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作用。
11月6日,晋察冀野战军发起石家庄战役,历时6昼夜,攻克华北重镇石家庄,歼敌24288人。我军攻克石家庄,拔掉了割断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钉子,为不久后两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创造了条件。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华北军区下辖两个野战兵团,即华北军区第一、第二兵团。
以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留下的部分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以原晋察冀野战军组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
华北军区的此次建制调整,只组建了华北军区辖下的两个野战兵团:“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1948年8月新组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
中央军委没有单独成立“华北野战军”建制,没有任命“野战军”指挥班子成员,也没建立“野战军”指挥机构,这与其他“四大野战军”完整的建制番号和指挥机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