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历史百科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曹丕伐吴之举为什么惨败 曹丕的谋士有哪些人

历史百科 | 发表于2017-03-29 15:45 | 归属于历史故事 | 被阅读

曹丕伐吴之举为什么惨败 曹丕的谋士有哪些人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至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魏文帝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曹丕伐吴

  曹操去世后,三国基本是已经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但是有谁不想一统天下呢?三国君主私下里也是明争暗斗,看准一个时机就把对方给端了。

  当时吴国孙权对战蜀国刘备,形势不佳,只好假意归顺魏国以拉来吴国的支援。当吴国战赢了蜀国之后,曹丕又整出个“人质”的想法来测试此时吴国的忠心。刚打了胜仗的孙权一番客套话化成一句话“人我就是不给”把魏国给打发回去了。就此两国撕破脸皮,曹丕一时怒火冲脑,直接下令攻打吴国。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曹丕的军事才能也不咋地,在大家一心都想统一全国的时候,吴蜀两国之争这个大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竟然按兵不动?想想当时曹丕能积极把握机会,在两国相斗的时候暗中插一脚,三国的形势也应会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丕也是个有决心的人说伐吴就一定伐到底。历史上的三次伐吴大战的失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显示曹丕军事才能上的一般。

  第一路,曹休做主帅,初期取得胜利,但是后期败于吴军强大的水军实力。

  第二路,曹仁作为主帅,由于战略性失误,同样败给吴军。

  第三路,曹真为主帅,征战途中爆发瘟疫,损失大量魏军,只好撤退。

  曹丕一时意气伐吴出口气的计划也因此破产。所以说,攻打一个国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凡事还是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曹丕的谋士

  曹操儿子众多,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要论武力,曹彰身居将军大位,膂力过人,善于骑射,要论才华,曹植才高打斗,成推举为建安七子之首。但是为何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却在儿子们当中选了一个各方面跟兄弟们比起来都不是非常出色的儿子曹丕呢?要想理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曹丕的谋士。

  在曹丕手下一共有四个得力的谋士,曹丕日常称他们四个为四友。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位得力谋士的不断的运作,最终曹丕才能够在太子大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这四个人分别是朱铄、陈群和司马懿,以及吴质。朱铄和陈群,二人因为常年跟随者曹操的军队一起出征,所以在军事系统是也有一定的地位,跟很多执掌军事大权的大将军们都非常的熟悉。而司马懿和吴质二人,文章写得极好,会出主意,而且随机应变能力很强。在这四友的不断的运作出谋划策的情况下,曹丕一步步的获得了父亲曹操的喜爱,最终坐上了皇位。

  因为曹操非常喜欢会写好文章的儿子,所以曹植刚开始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曹丕知道自己无法在文采上和曹植相比,所以就在吴质的建议下,不拼文采,以自己的真情打动了曹操;在曹操大军出征的时候,曹植写了一篇美文,大受曹操的赞赏,曹丕则痛哭流涕,希望曹操平安归来。

  就是因为曹丕谋士的各种建议以及谋划,最终曹丕才能够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

  曹丕的老师

  曹操善收罗人才,曹丕也继承此风,曹丕身边的高明谋士数不胜数。曹操在考察太子人选时,曹丕的智囊团出了不少计谋。曹丕登上地位后,这些谋士也都得到了加官进爵。

  曹丕的老师应该可以包括三位,司马懿,吴质和贾诩。

  司马懿的先祖均为汉代重臣,自小聪慧大气,被传有非凡之才。司马懿最初假装生病,拒绝为曹谋事,后来曹操称霸一方,征召司马懿,遂入曹。曹操命司马懿辅佐太子。曹操对司马懿有防备之心,认为司马懿以后对曹氏有威胁,曹丕护之,加上司马懿自身刻意勤恳做事,曹操渐渐放下防备。曹丕被立为太子,一直到登上帝位,司马懿一直尽心辅佐,在蜀国六次讨伐曹魏的时候,司马懿多次击退蜀国入侵。。

  贾诩被称为毒士,算无遗策,谋划能力强,精通兵法。前期多次易主,最早在董卓部下,接着到了张绣军里,后来跟随曹操。贾诩心知非曹操旧臣,从不主动展现自己。选择辅佐曹丕,被曹丕重用。在曹丕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时,贾诩以废长立幼引来祸乱的故事,暗示曹操弃曹植,选曹丕。贾诩在外名声不好,曹丕并不介意,从不猜忌反而委以重任,封官加爵,可惜后来不听从贾诩建议,先治国再讨伐,以致两次征战吴国均失败而回。

  吴质,生性放浪形骸,肆无忌惮。为曹丕出谋划策,计谋良多。在曹丕争夺继承权重颇有功劳。与后来被封诸侯,颇为显贵。

  曹丕生性善于用人,能拉拢奇人异士为其谋权,这些谋士选择曹丕同样也是看重曹丕有登上皇位的能力。

曹丕伐吴之举为什么惨败 曹丕的谋士有哪些人

  曹丕伐吴

  曹操去世后,三国基本是已经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但是有谁不想一统天下呢?三国君主私下里也是明争暗斗,看准一个时机就把对方给端了。

  当时吴国孙权对战蜀国刘备,形势不佳,只好假意归顺魏国以拉来吴国的支援。当吴国战赢了蜀国之后,曹丕又整出个“人质”的想法来测试此时吴国的忠心。刚打了胜仗的孙权一番客套话化成一句话“人我就是不给”把魏国给打发回去了。就此两国撕破脸皮,曹丕一时怒火冲脑,直接下令攻打吴国。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曹丕的军事才能也不咋地,在大家一心都想统一全国的时候,吴蜀两国之争这个大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竟然按兵不动?想想当时曹丕能积极把握机会,在两国相斗的时候暗中插一脚,三国的形势也应会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丕也是个有决心的人说伐吴就一定伐到底。历史上的三次伐吴大战的失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显示曹丕军事才能上的一般。

  第一路,曹休做主帅,初期取得胜利,但是后期败于吴军强大的水军实力。

  第二路,曹仁作为主帅,由于战略性失误,同样败给吴军。

  第三路,曹真为主帅,征战途中爆发瘟疫,损失大量魏军,只好撤退。

  曹丕一时意气伐吴出口气的计划也因此破产。所以说,攻打一个国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凡事还是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曹丕的谋士

  曹操儿子众多,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要论武力,曹彰身居将军大位,膂力过人,善于骑射,要论才华,曹植才高打斗,成推举为建安七子之首。但是为何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却在儿子们当中选了一个各方面跟兄弟们比起来都不是非常出色的儿子曹丕呢?要想理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曹丕的谋士。

  在曹丕手下一共有四个得力的谋士,曹丕日常称他们四个为四友。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位得力谋士的不断的运作,最终曹丕才能够在太子大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这四个人分别是朱铄、陈群和司马懿,以及吴质。朱铄和陈群,二人因为常年跟随者曹操的军队一起出征,所以在军事系统是也有一定的地位,跟很多执掌军事大权的大将军们都非常的熟悉。而司马懿和吴质二人,文章写得极好,会出主意,而且随机应变能力很强。在这四友的不断的运作出谋划策的情况下,曹丕一步步的获得了父亲曹操的喜爱,最终坐上了皇位。

  因为曹操非常喜欢会写好文章的儿子,所以曹植刚开始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曹丕知道自己无法在文采上和曹植相比,所以就在吴质的建议下,不拼文采,以自己的真情打动了曹操;在曹操大军出征的时候,曹植写了一篇美文,大受曹操的赞赏,曹丕则痛哭流涕,希望曹操平安归来。

  就是因为曹丕谋士的各种建议以及谋划,最终曹丕才能够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

  曹丕的老师

  曹操善收罗人才,曹丕也继承此风,曹丕身边的高明谋士数不胜数。曹操在考察太子人选时,曹丕的智囊团出了不少计谋。曹丕登上地位后,这些谋士也都得到了加官进爵。

  曹丕的老师应该可以包括三位,司马懿,吴质和贾诩。

  司马懿的先祖均为汉代重臣,自小聪慧大气,被传有非凡之才。司马懿最初假装生病,拒绝为曹谋事,后来曹操称霸一方,征召司马懿,遂入曹。曹操命司马懿辅佐太子。曹操对司马懿有防备之心,认为司马懿以后对曹氏有威胁,曹丕护之,加上司马懿自身刻意勤恳做事,曹操渐渐放下防备。曹丕被立为太子,一直到登上帝位,司马懿一直尽心辅佐,在蜀国六次讨伐曹魏的时候,司马懿多次击退蜀国入侵。。

  贾诩被称为毒士,算无遗策,谋划能力强,精通兵法。前期多次易主,最早在董卓部下,接着到了张绣军里,后来跟随曹操。贾诩心知非曹操旧臣,从不主动展现自己。选择辅佐曹丕,被曹丕重用。在曹丕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时,贾诩以废长立幼引来祸乱的故事,暗示曹操弃曹植,选曹丕。贾诩在外名声不好,曹丕并不介意,从不猜忌反而委以重任,封官加爵,可惜后来不听从贾诩建议,先治国再讨伐,以致两次征战吴国均失败而回。

  吴质,生性放浪形骸,肆无忌惮。为曹丕出谋划策,计谋良多。在曹丕争夺继承权重颇有功劳。与后来被封诸侯,颇为显贵。

  曹丕生性善于用人,能拉拢奇人异士为其谋权,这些谋士选择曹丕同样也是看重曹丕有登上皇位的能力。

    本文标题:曹丕伐吴之举为什么惨败 曹丕的谋士有哪些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content/745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阅读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