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焕书,是黑龙江双城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按照中国的历法乙未年,属羊。家乡民间有个说法:十羊九不全,属羊的女子命多辛苦。
孔焕书的芳名最先印成铅字的是民国版《双城县志》。当时写志不似今日,对家乡学子格外看重,每个中学生都名留青史。《教育志》里明确记载说:“孔焕书女士天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不过,她呱呱落地时,家道正兴旺,父亲是双城堡的富绅,哥哥孔宪武才华横溢,后来留学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孔氏医院,就是孔宪武夫妇开的。孔焕书毕业于天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亦是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读书的地方。她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字,据说曾在吉林一学校任教务主任,1924年9月,应聘担任了哈尔滨第一个女子中学——从德女子中学的首任校长,开辟了哈尔滨女子教育的新纪元。于是,现代文明的气息从女中学生的齐发、校服舒展开来。市民们伸颈观望,土豪劣绅、文痞少爷、军阀特务皆垂涎觊觎。担负着家长们的重托,孔焕书从容不迫,她聘请来全国名师,谱写自己的校歌:“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淳淳。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
孔焕书表现出双城女子特有的大气,她的学生既有花旗银行、督办的千金,亦有一般家庭的女子,甚至还有穷苦人家的闺女。女子们一旦入学,便无分家庭贫富,一律穿校服,不施粉黛,皆做平等淑女。在她周围人才济济:英语教师马梦熊、公民课教师于嘉彬、国文教师是王荫芬、美术教师高昆、体育教师黄淑芳,以及我国文化界知名人士楚图南,皆唯她马首是瞻。她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鲁迅文章,介绍郭沫若、郁达夫,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但不许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不许,不是反动,亦不是刻板,而是一个做校长的责任。然而,这种难能可贵的责任意识最终还是被她的学生——著名的女作家萧红误解了。
1927年,萧红在祖父的支持下,来到了从德女子中学(当时已改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据传言,萧红的父亲与孔焕书家似乎有亲友关系。这个喜欢参加社会活动的民国小女子入学后,起初热衷于绘画,追随高仰山到野外写生,梦想当个画家。没多久,便去参加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示威游行(即一一九学潮)。那次游行,有244名学生被军警打伤。在游行中的队伍里,萧红结识了法政大学的男学生陆振舜。于是,灿烂的政治活动之花,结下了浪漫爱情之果,萧红与一个有妇之夫陷入了不受礼教束缚的热恋之中。
萧红的举动,受到了孔焕书的制止。萧红与她发生了对抗。萧红对这位开启民智的女校长非常反感,认为她是观念陈旧、面目可憎、语言枯燥呆板的顽固派,甚至暗地给她起外号“孔大寡妇”。孔焕书在这次学潮中非常同情学生,后来,她受当局委托,负责组织分配各学校受伤学生医药费大洋一千元,经各校校长决议,六百元用于医药费,四百元用于物品损失,根据学生伤势轻重和物品损失多少进行了具体分配。
孔焕书结婚很晚,丈夫叫许绍志,在哈尔滨市政长官公署任职,他们的儿子叫许国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哈尔滨,孔焕书毅然辞职在家隐居,长达14年之久。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孔焕书和她的嫂子将孔博士纪念医院无偿捐献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出任松哈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同年7月16日,48岁的她出席了哈尔滨临时参议会,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并在市政府三楼礼堂召开的临时参议会会议上,代表妇女发表了讲话。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用政治协商办法解决东北问题。继而,她又被推选为市临时参议会主席团成员。这次大会,还推举宋庆龄、张学良等15人为名誉主席团成员。当时,南京政府筹备召开全国制宪国民大会,哈尔滨仅有二个代表名额,孔焕书荣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然而,在1947年5月21日召开的哈尔滨市妇女代表会上,风云突变,大会一致决议罢免她的参议员,开除妇联会籍。后来,她自办一家幼儿园(园址为现市政府第一幼儿园)。文革期间,孔焕书不幸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