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历史百科中国历史
文章内容页

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

历史百科 | 发表于2017-04-01 10:03 | 归属于中国历史 | 被阅读

  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凭借诸葛亮对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基本了解,诸葛亮看到了机会将要来临,但其一生谨慎的性格,使得他为了稳妥,必对自己即将辅佐的对象做一番实在的考查,看对方是否为可栖之梧,值得辅佐、对方是否真诚的希望得到自己的辅佐,便设计了刘备三顾方与其一见的这个考查过程。

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

  一、诸葛亮对刘备的考查

  诸葛亮虽然躬耕隆中,其实胸怀天下,只是要择时而动。如司马徽叙述诸葛亮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与徐元直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自己每常自比管仲、乐毅等。诸葛亮自己也作歌说:“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等,皆是透露了诸葛亮待时而沽的个中消息。因此,当徐庶走马将诸葛荐与刘备之时,凭借诸葛亮对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基本了解,诸葛亮看到了机会将要来临,但其一生谨慎的性格,使得他为了稳妥,必对自己即将辅佐的对象做一番实在的考查,看对方是否为可栖之梧,值得辅佐、对方是否真诚的希望得到自己的辅佐,便设计了刘备三顾方与其一见的这个考查过程。

  首先是以傲慢考查刘备的心胸和真诚。

  先以童子傲对刘备。

  刘备初来至卧龙庄前,下马亲叩柴门,诸葛亮童子问是何人。刘备将自己本以为可以傲视天下的身份一一道出:“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不想诸葛亮的童子并不买账,不但不作正面回答,竟然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刘备见状急忙放下身段说:“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方才正面回答“先生今早少出”,且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以一仆人的身份对待自视颇高且受天下百姓拥戴的刘备,这不能不说是对作为客人的刘备的冷遇,甚至稍有羞辱之嫌疑。

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

  继以弟弟诸葛均傲对刘备。

  再顾茅庐,诸葛亮胞弟诸葛均在草堂,刘备恭敬地向其探寻其兄诸葛亮的情形,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诸葛均说:“不知。”以此二字作答显然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以至于惹张飞焦躁的说:“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到了三顾,刘备拿出了较初顾再顾茅庐时加倍的真诚,与关、张三人乘马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即下马步行。此次又遇已是熟人的诸葛均,刘备慌忙施礼相问诸葛亮的踪迹,诸葛均只是淡淡的回答:“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既然兄长在家,按常理诸葛均当引客人去见兄长方为得体,不意言罢,飘然自去。张飞大骂诸葛均“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最后,诸葛亮直接傲对刘备。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见诸葛亮,忙请童子通报,未料童子却拒绝通报说:“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刘备不便强令童子通报,只得说,“既如此,且休通报。”于是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刘备徐步而入,见诸葛亮却“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自顾睡觉。刘备只得拱立阶下等候。候时之久等得张飞大怒,向关羽说:“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终于等得诸葛亮醒来,童子即通报有客人来访,诸葛亮不但不倒屣相迎,却毫无反应地转入后堂,又半晌,方出來相见。

  诸葛亮的几个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对刘备也颇为傲慢。如刘备盛情邀请崔州平,崔州平说:“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说吧,长揖而去。邀请孟公威、石广元一同赴卧龙庄寻诸葛亮,石广元却答道:“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皆无丝毫友好的表现。

  这种从童子,到诸葛均,到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诸多朋友的傲慢,显示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非为利来也非为利往,完全是一种将人拒之千里之外的不欢迎态度,是对刘备求才真心的考验。刘备面对这种冷漠的态度,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却是一次比一次显示得更为虔诚,特别是刘备最后侍立阶下恭敬等待诸葛亮的醒来,让诸葛亮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刘备的真诚相邀之意。为了写刘备的真诚,作者每每写张飞粗鲁与难耐。见崔州平,张飞说“遇此腐儒”,见诸葛均张飞说“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见诸葛亮睡觉,张飞要放火将诸葛亮烧起等等。

  经过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通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刘备的考查,这才决定随刘备走出隆中打江山。

  其次,是以各种说辞考查刘备有无足够的建立功业的毅力和意志。

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

  先是崔州平以天命灰刘备之心。

  刘备初访茅庐,途中见一容貌轩昂之人,便以为“此必卧龙先生也”的崔州平,急急向前求教,陈述自己的大志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不想崔州平兜头一盆冷水,述以命运之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崔州平所说是刘备的此举逆天时而动,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也就是劝刘备就此打住。以常理说来,闻此者语或有犹豫之态,然刘备断然拒绝说:“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

  继之孟公威、石广元以功名皆虚无的说法,灰刘备之志气。

  刘备二顾茅庐未见孔明,却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刘备立马听有人歌唱道: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歌罢,又有一人击桌相合,其歌曰:

  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此二支歌看似石广元、孟公威自唱,其实完全是常给刘备听,要刘备明白功名的的虚无,从商周(古)说到汉(现实),从姜子牙说到郦食奇,比之管仲、乐毅,皆是功高无比之人,但而今已成历史,有谁还会纪念到他们呢。

  又以诸葛均对诸葛亮的日常行为的不知灰刘备之心。刘备再顾茅庐遇诸葛均,于是向诸葛均探寻诸葛亮的虚实:“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诸葛均回答两个字:“不知。”按刘备之思,诸葛亮既然广为友朋推崇,自然当饱读诗书百家语方为相应,是为刘备询问之由。诸葛均两个字的答复一是显示了对刘备的傲慢,二是刘备暗示说,诸葛亮也许徒有虚名,正如张飞所说只是一介村夫而已;又如关羽所说:“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刘备并不为诸葛均之说所动,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封诚挚的恳请之书: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

  最后是诸葛亮的拒绝。

  刘备终于得见诸葛亮,便向诸葛亮发出邀请。诸葛亮却予以婉拒,说:“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并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刘备见诸葛亮拒绝相助,于是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要完成大业,必定要有一个团结一致的核心集团,因此,诸葛亮在考查刘备的过程中,其实也考查了刘备这个集团的内部状况,比如对关羽、张飞的人品性格以及他们与刘备关系的考查。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于天下大事的时事状况以及走向的把握的成竹在胸看,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内部状况应该是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但毕竟非亲眼目睹,所以这个考查依然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考查诸葛亮看到了关羽的傲慢与张飞的鲁莽,也看到了刘备对关羽、张飞的控制能力,显示了这个集团的团结一致,所以这才有了诸葛亮初出茅庐后对待关羽、张飞的不同的驾驭方法。

  从家童、崔州平到孟公威、石广元,以及诸葛均的诸种试探,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态度和决心,看到了刘备足够的真诚和成就大业的意志,也看到了刘备有一个坚强的核心集团,使得诸葛亮体会到不但刘备的真诚与意志的坚定,还看到刘备有一定的人才基础,以此是一个可以共事或者说辅佐的对象,是可栖息之梧桐,因此,方有了意允的姿态,说:“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才有隆中对,才肯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将自己的才华理想展示与刘备,才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顾的过程使刘备充分了解了诸葛亮的才识,必欲得之而快。诸葛亮经过三顾的考查,了解到了刘备的真诚,刘备集团的可靠,是一个有助于自己实现治国理想的对象,显示了诸葛亮走出隆中的合理性,也为日后治理关、羽张飞打下了基础。人皆知诸葛亮善用智,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死诸葛走生仲达等,但不知三顾茅庐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用智。

    本文标题: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content/826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阅读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