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美文故事
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论文

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论文

发表于2019-05-31 16:16 | 被阅读131次
内容关键词:角度,角度的转化,看问题的角度有哪些,角度问题,考虑问题的角度,角度与弧度的转化,转换角度之后你会发现什么,角度制,角度改变观念。

    [摘要]孟姜女的故事,论其年代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年,按其地域几乎传遍了中国,实在是一个极有力的故事。可惜之前一部分学者忽视了民间传说的多样性和演变,以致失去了很多材料,所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一阵浪潮,其中尤以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别有新意,本文通过对顾颉刚先生的《顾颉刚集》中《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进行深入研读而获得了诸多感触和启发,同时也存在一些对此问题的疑惑,而这些都将通过本文得以展现。

    [关键词]民俗学问题意识孟姜女

    一直以来,对于顾颉刚先生的了解是极有限的,只大概知道他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至于他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我是没有具体的认识。直到最近读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顾颉刚集》,才初步接触到了一些顾颉刚先生的学术著作,在细细阅读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其中有一篇《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以下简称《转变》),对我的触动是很深的,启发也是很大的。

    一、《转变》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转变》一文写于1924年11月,它是顾颉刚先生以民俗学材料印证古史,以民俗学研究促进古史研究的一个范例。为了对《转变》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先来看一看顾颉刚先生选定这个题目及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

    在1923年5月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先生说到,自己“二年以来,蓄意要辨论中国的古史”,并“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但由于这个题目范围太大,所以打算从具体的事情上做起。此前,他已经着手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其中包括对歌谣的搜集和研究,以及发起编辑《辨伪丛刊》等。为了研究歌谣,他开始搜集方言、谚语、谜语、唱本、风俗、宗教等民俗学方面的材料,随着材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民众的东西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如果不经过长期的研究,是不易获得清楚的认识的,这无疑为他后来研究孟姜女的故事提供了积淀和经验。后来,他在郑樵的《通志·乐略》中读到一段评论《琴操》的话,里面的一句“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引起了他对于孟姜女故事的注意。这也告诉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从细节处发现问题,即要有问题意识。一年多以后,在点读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时,他了解到,孟姜一名在还没有杞梁之妻的故事时就已是一个通名,这使他产生了研究这个故事的好奇心。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是搜集相关的材料,因为之前有过研究歌谣的经历,所以这一步进行的很顺利;第二步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一步是根据整理过的材料排出故事变迁的线索。完成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以后,顾颉刚先生于1924年11月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歌谣和故事研究文字专号撰文时选定了《转变》一题,用三天的时间写成一万二千字,并于当月的23日发表在《歌谣周刊》第69号。

    《转变》开篇即从流传时间和传播地域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了孟姜女故事在中国的影响力,称其为“一个极有力的故事”,但是由于学者们的忽视,与这个故事相关的许多材料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在留存的材料中寻出其古今发展演变的脉络。文章下面的部分从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孟姜女故事的《左传》说起,梳理了故事自春秋至南宋的发展过程。这一部分以孟姜女故事的面貌为中心,以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为线索,重点阐述了故事发生的转变并挖掘和分析了可能造成这些转变的原因。从春秋到南宋,故事发生了三次重要的转变。在《左传》的记述中,杞梁之妻是一个谨守礼法的女子,故事的中心是她不受郊吊。到了战国中期,杞梁之妻是一个善哭的女子,且她的哭使齐国中流行哭调,这个时候故事的中心变成了她悲哭其夫。到西汉后期,杞梁之妻仍善哭,但故事的中心已变成哭夫崩城了,至于这座城的名字,在当时还没有被提起,后来,西晋崔豹的《古今注》中说崩塌的是杞都城,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则说崩塌的是莒城。到了唐朝,故事更是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变化,杞梁夫妇竟变成了秦朝人,杞梁被筑在长城下,其妻哭倒长城,哭出了丈夫的骸骨。而孟姜作为杞梁之妻的名字则是在宋代出现的,此后,孟姜女便为人们所熟知了。文章的结尾先是简单介绍了孟姜二字的出现及其所代表的意思,接着分析了孟姜由周代妇女的私名发展为春秋时期美丽女子的通名,到宋代又由通名变成杞梁之妻的私名的过程。

    《转变》对于孟姜女故事的梳理虽然只到宋代,但顾颉刚先生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流传已久且被民众所广泛接触的故事,把它提到了历史研究的层面,从一个微小的故事中发现大的问题,见微知著,并通过梳理故事发展演变的线索“为研究古史方法举一旁证的例”,即用研究故事的方法来辅助辨论古史的工作。《转变》在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上发表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者参与到搜集整理资料和梳理故事线索的工作中,读者也寄来了许多相关的材料,孟姜女故事的讨论和研究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顾颉刚先生于1927年在《现代评论》增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前一阶段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转变》开启了学者们用新的眼光关注和研究孟姜女故事的进程,对于走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中国史学来说,《转变》中所传递出的对民间故事的关注,以及用故事的眼光研究古史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是极具开创意义和长远影响的。

    二、读《转变》后的几点感想

    初次看到《转变》这个题目时,以为它研究的是我在小时候即有所耳闻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心里还产生了一个疑问: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有多少可研究的呢,不是一个固定的故事吗,怎么还用了转变一词?怀着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读完了文章的内容,方才知道,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发展的烙印,越是历时久远的故事,越是承载了更多的重量,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阶层的情感寄托等,都有可能成为导致这些故事发生转变的原因。拨开笼罩在这些故事上面的迷雾,探寻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挖掘隐藏在转变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最终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实在是一项很复杂的不易完成的工作。转而又想到,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故事,又有多少保持了它的原貌呢?对于这些故事,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呢?若把《转变》的内容推广开来,对于作为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传播者的民众来说,又将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问题在脑海里缠绕盘旋,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思路也变得飘渺起来。收回凌乱的思绪,再次细细地阅读这篇文章,我更注重的是得到一些具体的收获和感悟。

    《转变》中史料的组织和运用是很到位的,顾颉刚先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也是很有特色的。众多的史料是以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在这条时间线上,每一个时期的史料都极具代表性,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和零散的,而是或相互补充印证或相互对立的,总之是为文章中的观点服务,在整体上又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顾颉刚先生把握和运用史料的功力了,这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所具备的重要的素养。在纷繁复杂的史料面前,我们的思维很容易迷失,如何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成为史料的驾驭者而不是奴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筛选和整理出有用的材料之后,用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解读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篇文章中,顾颉刚先生主要采用了概括大意、提取要点、横向延伸、纵向比较等方法来解读史料。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史料进行细致的比较之后概括和提取出来的,而故事在某个时期发生转变的原因则是通过视角的延伸,研究同一时期的多种材料后挖掘出来的。如果说驾驭史料的能力需要自己在长时间的历练中慢慢地培养,那么顾颉刚先生解读史料的方法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转变》以时间为轴进行布局,同时避免了泛泛的叙述和史料的堆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按时间顺序行文对于呈现研究对象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是有利的,但若把握的不好,就很容易写成流水账。顾颉刚先生在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文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故事发生转变的历史时期,并深入探讨了隐藏在转变背后的原因,在呈现典型史料、提出问题、补充史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内,梳理了孟姜女故事从春秋至南宋发展演变的线索。

    《转变》的语言是富有魅力的,顾颉刚先生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言简意赅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史研究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学者来做,但研究成果却是呈现在更多的人面前,若能以相对朴素和易懂的语言来承载学术性的成果,或许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进而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并提升其影响力。

    《转变》中提到,孟姜作为杞梁之妻的名字是在宋代出现的。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间觉得,杞梁之妻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有了孟姜女这个名字之后,似乎可以勾勒出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了。或许是因为早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的心中已有一个孟姜女了吧。笔者调查了周围的同学大家对孟姜女的印象大多只简单地停留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的形象,至于其他别无印象,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问题:若把《转变》的内容推广开来,对于作为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传播者的民众来说,又将意味着什么呢?民众对于自己所知道的孟姜女的故事是没有怀疑的,他们接受和喜欢这个故事,没有太多的理由,也许只是已习惯于它现在的面貌,不愿也从未想过要去弄明白这个故事在此之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学者们对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是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呢,还是只作为专业领域的东西而存在呢,如果这些成果推广开来了,民众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个故事本身又该何去何从呢?但是不得不说,顾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从人人熟知的故事入手,从细节处发现问题,然后用丰富的史料对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这种民俗学的学术精神和问题意识着实令人称赞。

    【参考文献】

    [1]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刘复.敦煌写本中之孟姜女小唱[J].歌谣周刊.

    [3]顾颉刚,王煦华.孟姜女故事研究集[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85.

    [4]张京华.“层累造成”还是“层累阐释”——孟姜女故事与顾颉刚的民俗学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0(3).

    [5]顾颉刚.名家谈孟姜女哭长城[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本文标题: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论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mw/wusctttx.html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