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阅读
  • 日期
  • 1985
    2016-02-14
  • 文化苦旅:后记,作者:余秋雨。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过,后来又陆续被海外报刊转载,所以读到和听到的评论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浏览全文]

  • 5009
    2016-02-14
  • 文化苦旅:这里真安静,作者:余秋雨。我到过一个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败多长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听我一说,惊讶万分。是韩山元先生带我去的。韩先生是此地一家大报的高级编辑,又是一位满肚子掌故的乡土历史学家。那天早晨,他不知怎么摸[浏览全文]

  • 2669
    2016-02-14
  • 文化苦旅:华语情结,作者:余秋雨。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或几个)种族,属于身体上某些特征与别人不同的一个群。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体。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浏览全文]

  • 3839
    2016-02-14
  • 文化苦旅:漂泊者们,作者:余秋雨。其一败难相信一座如此繁华的城市会放逐出一块如此原始的土地,让它孤零零地呆在一边。从新加坡东北角的海岬雇船渡海,过不久就能看到这个岛。船靠岸的地方有三两间简陋的店铺,一间废弃的小学。小学操场上壅塞着几十辆破旧轿车,据说[浏览全文]

  • 2200
    2016-02-14
  • 文化苦旅:三十年的重量,作者:余秋雨。其一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浏览全文]

  • 1686
    2016-02-14
  • 文化苦旅:家住龙华,作者:余秋雨。1988年12月15日。我家住在上海西南角龙华。这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一闭眼睛,就能引出不少远年遐想。但在今天上海市民心目中,龙华主要成了一个殡仪馆的代名词。记得两年前学院宿舍初搬来时,许多朋友深感地处僻远,不便之处甚多。一[浏览全文]

  • 3142
    2016-02-14
  • 文化苦旅:腊梅,作者:余秋雨。人真是奇怪,蜗居斗室时,满脑都是纵横千里的遐想,而当我在写各地名山大川游历记的时候,倒反而常常有一些静定的小点在眼前隐约,也许是一位偶然路遇的老人,也许是一只老是停在我身边赶也赶不走的小鸟,也许是一个让我打了一次瞌睡的草[浏览全文]

  • 1460
    2016-02-13
  • 文化苦旅:藏书忧,作者:余秋雨。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浏览全文]

  • 1624
    2016-02-12
  • 文化苦旅:笔墨祭,作者:余秋雨。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不少海内外学者在悉心研究。这种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时时遇到麻烦。年代那么长,文人那么多,说任何一点共通都会涌出大量的例外,而例外一多,所谓共通[浏览全文]

  • 1985
    2016-02-12
  • 文化苦旅:夜雨诗意,作者:余秋雨。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直[浏览全文]

  • 1451
    2016-02-12
  • 文化苦旅:废墟,作者:余秋雨。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浏览全文]

  • 1391
    2016-02-12
  • 文化苦旅:老屋窗口,作者:余秋雨。前年冬天,母亲告诉我,家乡的老屋无论如何必须卖掉了。全家兄弟姐妹中,我是最反对卖屋的一个,为着一种说不清的理由。而母亲的理由却说得无可辩驳:“几十年没人住,再不卖就要坍了。你对老屋有情分,索性这次就去住几天吧,给它告[浏览全文]

  • 888
    2016-02-12
  • 文化苦旅:酒公墓,作者:余秋雨。一年前,我受死者生前之托,破天荒第一次写了一幅墓碑,碑文曰“酒公张先生之墓”。写毕,卷好,郑重地寄到家乡。这个墓碑好生奇怪。为何称为“酒公”,为何避其名号,为何专托我写,须从头说起。酒公张先生,与世纪同龄。其生涯的起点[浏览全文]

  • 1211
    2016-02-12
  • 文化苦旅:信客,作者:余秋雨。我国广大山区的邮电网络是什么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捎一点衣物食品[浏览全文]

  • 886
    2016-02-12
  • 文化苦旅:吴江船,作者:余秋雨。我已经写了一篇《夜航船》。说来惭愧,我自己真正坐老式的夜航船至今只有一次,不在童年,不在故乡,而在成年之后。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旌的[浏览全文]

  • 931
    2016-02-12
  • 文化苦旅:夜航船,作者:余秋雨。我的书架上有一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这是一部许多学人查访终身而不得的书,新近根据宁波天一阁所藏抄本印出。书很厚,书脊显豁,插在书架上十分醒目。文学界的朋友来寒舍时,常常误认为是一部新出的长篇小说。这部明代小百科[浏览全文]

  • 918
    2016-02-12
  • 文化苦旅:庙宇,作者:余秋雨。自幼能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不懂其义,完全是从乡间老娘们的口中听熟的。柴门之内,她们虔诚端坐,执佛珠一串,朗声念完《心经》一遍,即用手指拨过佛珠一颗。长长一串佛珠,全都拨完了,才拿起一枚桃木小梗,醮一醮朱砂,在黄纸[浏览全文]

  • 1298
    2016-02-12
  • 文化苦旅:牌坊,作者:余秋雨。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浏览全文]

  • 1085
    2016-02-12
  • 文化苦旅:五城记,作者:余秋雨。一、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浏览全文]

  • 1314
    2016-02-12
  • 文化苦旅:上海人,作者:余秋雨。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浏览全文]

  • 1
  • 2
  •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