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大暑"之日。这一天,室外气温高达40多度,地表温度,竟有50度还多,虽开着电风扇,仍有热汗渗出,心中的热度,丝毫不亚于气温。
临近中午,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昔日的老台长张志军打来电话,说邀我从广播改革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巨大的题目,恐怕多少鸿篇巨制也难以书写它的全貌,我只能以自己的拙笔,撷取改革开放大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来试图再现这个新中国历史大潮中的纤纤细毫。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朵浪花,可以窥见大海的波涛。就从邯郸广播改革的一个缩影《清晨热线》栏目说起。
2003年8月31日,张志军同志在北京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颁奖会现场,不无激动地打给我一个长途电话说:"《清晨热线》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他还说:"在地、市级新闻媒体中,获得这一殊荣,实属不易。"
还记得,一个月前,我在申报"中国新闻名专栏"的资料里,以《迎着老百姓的需要走》为题,写下1200字的申报陈述,历数《清晨热线》创办10年来的实绩,从那时起,又有14年过去了,光阴荏苒,回顾整整24年的改革创新之路,仍感慨万端。
一、广播春潮
无线电语言广播,是以无线电波为传输广播节目载体的广播方式,世界公认的首次电台播音,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的KDKA播出哈定当选总统,至今,已有98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广播历史,至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而邯郸的广播,从1946年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创建,至今也有72年的历史,它的红色基因从来都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诞生于邯郸西部太行深山几个窑洞中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曾经在人民解放战争中首次播出毛泽东同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文,呼喚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到来;1959年5月1日,属于邯郸人自己的邯郸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它曾经呼出邯郸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呼声;35年后,1994年1月1日,邯郸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一声电波,呼应了改革开放大潮的新形势,它以全新的广播直播并与受众直接互动的新形式,揭开邯郸广播改革崭新一页,在邯郸广播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回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中国广播改革春潮涌动,从"更加郁郁丛丛"的南粤大地,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扬子江畔,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楚天经济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先声夺人,吹响广播改革的冲锋号,由此,从南至北,各地广播电台纷纷效仿,并冠以"经济广播电台"或"xx广播电台经济台"的名号,拉动了广播改革大潮的序幕。
早在1993年初春,邯郸电台的领导班子及全体工作人员就酝酿着广播节目的改革,运用FM1098千赫这个广播频率,分别在早7点到8点、中午12点到1点两个时段,以《1098伴你行》和《空中立交桥》两个广播栏目,尝试着以录播模拟直播的语气予以播出,使邯郸广播的收听率有所回升,但广播直播的特性因为没有实时播出、热线参与而体现不出来,而有很关键的缺陷。1993年7月1日的地、市合并,便正式将"上直播"提到议事日程。当年11月,电台开始抽调优秀业务骨干,到已经开通直播的兄弟省、市学习取经,与此同时,购置广播直播设备,装修建立广播直播的直播室与导播室,培训主持人、记者、编辑与导播人员,全体工作人员激情着、兴奋着,也憧憬着邯郸台自己的直播节目早日开播。
1993年12月下旬,正在新闻部做记者工作的我,接到一个光荣的任务一一为即将直播的经济台撰写《开播辞》,接到这个任务,心情十分激动,一方面感到任务的重要,因为它是邯郸直播的第一声,但它更像邯郸广播直播的宣言。另一方面,我又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这篇《开播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邯郸台的文字水平。一种燃烧着的激情鼓舞着我,记得那一天上午11点多动笔,不到一个小时,一篇《开播辞》竟一气呵成,连一个文字、一个标点都全无更改,顺利通过。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1994年1月1日,公历新年。那是一个零下十几度的冬日,凌晨5点,整洁的直播室与导播室已灯火通明,大家都在为直播开播做着最后的准备。6点15分,外面还是繁星点点,千家万户的收音机里传出开播曲,"邯郸经济广播电台","邯郸经济广播电台",以中波1098千赫、调频107兆赫的广播频率播出,嘹亮激越的台标呼号响彻古赵大地,一个新型的广播电台诞生了。
二、冀南旋风
曾几何时,广播还排在报纸、电视之后,被戏谑地称作"广老三"。1993年8月,我到一家企业联系电、企联办节目,当介绍自己的身份是广播电台的记者时,那家企业的负责人"客气"地连连重复"电视台的,电视台的。"我连忙纠正"是邯郸电台的。"他还连说"电视台的,电视台的!"非得在"电"与"台"之间加上一个"视"字,临走出他的办公室,还看到那位老总用一个手指指指自己的耳朵,小声向其办公室主任说:"收音机,收音机。广播,谁还听它呢!"一刹那间,一股热血直顶我的脑门,竟然烧红了我的脸颊!心中愤愤不平一一一个主流媒体,何以受此羞辱?
回到台里,我把这次遭遇说给我的同事,大家都十分怨愤与无奈,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
现实,让邯郸广播人倍感"有为才能有位",不改革,广播人就沒有出路。有鉴于此,直播后的广播人借全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开前进的步伐。
打造名牌栏目,塑造名牌主持人、名记者,一档仅仅40分钟的小栏目《清晨热线》走在改革的前列,大家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重振广播的雄风,在中国红色广播的故乡之一,抓住广播的牛鼻子,把为最广大的百姓服务,让百姓喜闻乐听作为办好广播直播的第一要务。仅以《清晨热我》为例,看看它走过的足迹:
1994年3月,《清晨热线》记者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本市市民孙玉军热心救助因车祸而受重伤的市民,广播热线电话开通,市民的电话从四面八方打来,展开热烈的大讨论,广大听众感悟,原来广播也可以这样办?
1994年4月9日,市政管理处东污水处理厂优秀共青团员齐国庆,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牺牲,《清晨热线》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推出系列报道、第一次邀请英雄的身边人进直播室,同时开通热线电话让广大市民参与广播节目,其气氛之热烈,参与之广泛,轰动全市城乡,一个学英雄、做英雄的浪潮在全市兴起。社会各界热议,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1994年6月8日,邯郸市锅炉厂青年工人夏承印下班路上为救助污水井下市政工人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清晨热线》走进采访一线,以最快速度报道夏承印的事迹,同时开通热线电话让广大听众参加讨论,又掀起一波弘扬正气、学习英雄的热潮。这次直播,让邯郸百姓再次感受到广播直播深远的社会效应。
《清晨热线》的直播,发挥快、真、实的优势,打破录播广播迟、套、官的旧程式,发民生之声,应百姓之需,直接让百姓发声,倾诉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而栏目一贯遵循为民生服务的宗旨,做到"事事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言而必行,行而必果,为百姓做了难以计数的好事、实事,"有事找《清晨热线》,成为邯郸百姓的嘴边话,深得百姓信赖。改革为了什么?改革广播,就是要去掉"假、大、空",让百姓心情舒畅,有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邯郸广播的一个小小局部,《清晨热线》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1994年6月24日,经济台从广播改革的实际出发,在节目中创办了栏目中的子栏目《热点追踪》,它是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创办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创办前两个月推出的,其超前的视野与创新的举措,再度引发社会的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它也是河北省广播界首家开办的新闻舆论监督深度社会报导栏目,开了全省广播深度报导的先河。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邯郸广播的知名度与社会美誉度,让"广老三"在媒体激烈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句老话,且不说这句话的含义是贬义还是中性,单说它的字面含义,还是客观的事实存在一一你不关乎人家的疾苦痛痒,还要人家关注你?经济台直播半年,直接关注百姓身边事,从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无一不紧密贴近,广播说的话,正是百姓想说的,百姓说的话,事无巨细,点点滴滴听在记者、主持人耳中,一件一件挂在记者、主持人心里,这样的广播节目怎么让受众却之一旁?我感受最深的,是政府部门、服务单位配置收音机。直播开通后,市第一医院、市自来水公司、市政管理处,市城管局等部门和服务单位先后主动为工作人员与科室配置收音机,以及时听取广播中百姓对自己工作的意见与建议,更戏剧性的一幕是,前文提到的那位企业老总,从瞧不起"广老三",到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他的企业联办广播节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变化。另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广播改革的变化一一笔者曾在1994年5月作了一个社会调查,当时全市最大的百货零售商场邯山商场,半导体收音机的销量,约等于直播开通前的8倍,一些小的零售商收音机供不应求,屡屡增加进货,久违了的收音机重新走入千家万户,那句"谁还听收音机呢!"的话语言犹在耳,但已是昨日黄花了!
我们再来听听时任党政负责人的话。
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兰洪基说:"电台《清晨热线》,让全市人民监督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就好像是小人大。"
时任市政府秘书长冯宪民说:"《清晨热线》为百姓说话,替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你们是积善积德。"
时任中共邯郸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武解放,则对电台开播半年来日益火爆的状况大加赞扬,她说:"经济台开播半年,在邯郸刮起了直播旋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广老三",这个带有揶揄成份的称谓,可以甩到滏阳河里去了!
三、阳光雨露
广播为谁而办,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为人民广播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服务。"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方向性、政策性的命题。《清晨热线》作为邯郸电台一档仅仅40分钟的广播节目,自创办之初,就把"为政府分忧,替百姓解难"当作办好自己节目的宗旨,把"甘当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作为自己的职责,24年来,它让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把党的阳光雨露播洒给普通百姓,惠于民而润于心。不妨以两组数据来说话:
1994年到2018年24年间,《清晨热线》先后以热线电话、办公电话、听众来信来访、记者出访等方式,接待邯郸社会各界听众达40余万人(次),几乎占到邯郸1000万总人口的1/25。
24年来,邯郸听众通过《清晨热线》反映的涉及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93%以上得以解决,回复率达到100%,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成为《清晨热线》人自我加压的硬指标。
一个电话、一封来信、一次来访,困扰百姓的一个问题当天或第二天就会解决,这样的工作效率,绝非广播直播改革前所能做到的。在我的记忆中,一件件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1995年8月11日,邯郸县尚壁镇一名8岁男孩丢失,全家人心急如焚,家人找到《清晨热线》求助,播出3个多小时,收留丢失男孩的国棉一厂老夫妇告知,孩子就在他们家,孩子的亲人感谢不已。
1996年1月1日的直播节目中,峰峰矿区听众裴增海打来电话反映峰邯自来水引水管线突然爆裂,大量漏水,市自来水公司工程处紧急赴峰,及时抢修,保证了邯郸主城区80万市民及工商业用水。
1996年8月4日,革命老区涉县突发百年难遇的大洪水,正在采访新县城建设的《清晨热线》记者在滔滔洪水中4次为直播节目发来现场报道,市委、市政府领导派董强同志昼夜赶赴涉县,指挥抗洪抢险,并向驻山西人民解放军求援,避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更大损失。
1998年11月,一位70多岁的老人晚8点外出失踪,家人通过广播寻找,早7点15分打进热线电话,仅在2分钟后,一位恰在现场的听众打来电话,叙述老人被一出租车撞伤并拉着老人离去,这位听众告知肇事司机的车号,邯郸警方于17小时后破案,受害人家属感叹于《清晨热线》的快速与及时。
1998年12月17日,铁三局六处家属区因与前百家村村民发生供热纠纷,村民连续几天围堵六处供热锅炉房,导致六处家属区1000多户4000多人因无法供热而受冻,居民代表向《清晨热线》求助,记者向前百家村干部做工作至午夜,终于达成协议,恢复供热。
2000年8月2日,鸡泽县西柳村小学生李伟云上学路上摔断右腿,因交不起高昂的医疗费导致骨髓严重发炎,向《清晨热线》求助,节目运用自身社会影响力发出救助呼吁,邯郸市民热情伸出援助之手,李伟云治好伤重又走进学堂。
为了人民群的利益,为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崇高信念,《清晨热线》历任记者、主持人冬不畏严寒,夏不畏酷暑,走基层,转作风,他们几乎走遍邯郸12000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平原丘陵,为给魏县梨农讨回因渠水严重污染鸭梨绝收,造成污染企业拒不赔偿的公道,他们废寝忘食,四处奔波。为给外地打工小伙要回打工款,他们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为让一个回、汉两民族聚居村的农民兄弟化解纠纷,不误农时种上小麦,他们苦口婆心孜孜不倦,使得矛盾解决,村民舒畅。为让永年菜乡的菜农不误时节卖出蔬菜,他们一身农装化装采访智斗村霸,为菜农排忧解难……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4年来邯郸广播改革走过的道路,像其它领域的改革一样,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在这条道路上,只有革除弊端,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广播改革的事实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这个规律昭示着我们一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邯郸广播的改革,正是乘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党的惠民、为民的好政策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滋润着百姓的心田。好的愿望还要有好的实践,这个实践,更要借助新颖活泼的形式与勤奋务实的努力。
改革正未有穷期。这几年,邯郸广播正探讨多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更是把声音、视频、文字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新的进步,电波与声音的跨越,将是一个崭新时代的跨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