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网:无论你当下的生活是否已经开始断舍离,但是之于多数人的人生而言,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会有以下五个阶段,分别是——无物、有物、物内、物外、无物。开始和结束的两端是一致的,代表人生犹如日出日落,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多数人的人生轨迹,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反思一下我们当下所处的阶段和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
【无物】
从字面意思而言,人生开始处的“无物”,其实是非常好理解的。民间俗语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里的“无物”,显然就是前半句的生不带来。
我们排除艺术作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衔玉这样的艺术创作,正常人的出生,一定是一无所有,赤条条而来的。
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于物是没有概念的,我们不懂得什么叫占有,什么叫欲望。所以《三字经》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
在此时,之于我们最重要的存在,其实是生存,我们需要的是母乳或其他流体食物,供我们得以生存。
【有物】
关于人类从什么时间点开始有物欲,其实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小心个人的观念中,倾向于当一个人个体意识萌发,有“物”的意识开始。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或许多数人对于自己很小时候的记忆都不大清楚。但是我们看很多电视作品或别人家的小孩子之间玩耍时,时常看到一方不情愿将自己手中的玩具给对方玩耍,这就是物欲的典型体现。
当然,这个时候其实还处于物欲的最初级阶段。因此此时争夺的这个“物”,本质上并不属于两个孩子,而是属于孩子的父母。从谁购买谁拥有的层面来说,凡是经济尚未完全独立阶段拥有的物,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物”。
真正意义上的有物,可以从一个人第一次获得收入计算。无论是上学期间的第一次兼职收入,还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开始,一般意味着一个人的“有物”阶段开始。
相较于家境较好的人而言,家境普通,从小物质满足就处于匮乏阶段的人,更容易在经济获得独立后,发生代偿性的强烈物欲。
举例说明,上学期间渴望拥有一部手机但家庭不予满足,那么很有可能当自己有经济能力购买时,会发生的状况不仅仅是购买一部手机这么简单,而有可能是购买很多部,以此来满足自己曾经未能被满足的物欲缺憾。
“人终究会被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这句话,是对人类物欲形容的精妙刻画,堪称入木三分。
【物内】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的权欲不断膨胀,直到膨胀到巅峰时,往往就会出现六亲不认,冷血无情的状态。关于这点,我们看过的太过历史作品中,都有非常深刻的体现。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后宫之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权力争夺。
时间推进到今时今日,权力的争夺,显然与曾经的封建时代有了较大的改进,人们争权的吃相普遍比以往“文明”了许多。但对权欲争夺取而代之的,是物欲争夺的空前强烈。
当我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无法分辨究竟是我们在占有一件物品,还是这件物品在占有我们时,这个阶段,我们就将之称为“物内”,即人心已被物欲所控制。
还是举例说明,近些年中国随着城镇化的深入,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上涨迅速,一度达到了令人癫狂的地步。为了一套房子,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情屡见不鲜。那么,此时的这件物品,房子,对于被裹挟其中的利益相关人群来说,他们就是已经进入“物内”的阶段。
更糟糕的物内状态,其实是没有时为了拥有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比如当下无比癫狂的网贷行业,一度出现过震惊全国的大学生裸贷情形,其中很多人仅仅是为了一款包包,一部手机,就愿意出卖自己的尊严,足以见物欲对她们的掌控程度之深。
再进一步的深入,则是拥有后渴望拥有更多。因为物品数量永远是不断再增加的,所以无论你已经拥有的多少数量,相比总数而言终归还是少数。所以一些人便沉沦于其中无法自拔,不断索取,不断占有,如同饕餮。
【物外】
物外者,身外之物,超然物外之意。
《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是对此阶段的典型描写。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内心和思想从物欲中逐渐挣脱,开始关注自己的本身与内心。
处于“物内”阶段的人,快乐的源头来自于拥有,或者说是占有。当占有的数量越多,尤其是相比其他人占有的数量更多时,快乐就是油然而生。物,是他们获得愉悦的本源。
处于“物外”阶段的人,快乐的源头更多层面来自于舍弃,或者说是舍离。不断思考自已已经拥有的物品是否过多,是否必备,将非必备的物品不断舍弃。当拥有物品不断减少,更接近于“空”、“净”状态时,快乐就会不断上升。心,是他们获得愉悦的本源。
看上去“物内”与“物外”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却是一体两面,彼此最为接近的存在。
哲学上说物极必反,正是关于“物内”与“物外”的最佳表述。但一个人的物欲不断增加再增加,直至触碰到一个顶点时,往往就会开始对物的需求与喜爱出现下滑。
年轻人多半都从一个阶段走过,就是对游戏无比痴迷,顶峰时恨不得每天不吃不喝不睡24小时都放在游戏上。但是时过境迁,当这些年轻人过了那以阶段,还有几个人会对游戏如此痴迷,甚至很多人看到游戏,都会感到些许的反胃与恶心。
非常有趣的是,从物内到物外这一阶段,往往极难通过外界力量影响,多半都需要个体经历了某件事,可能是一件极美好的感动,也可能是一件极大的震撼。然后,有所顿悟,开始逐渐剥离物欲,回归本心。
【无物】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无物也,重回初始。
既为无物,自亦不必多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