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是指人们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生量感的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直觉--知觉--自觉。
1、直觉:即直观感觉,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而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本能反应。
例如:在面积单位的换算学习之初,学生会受到已有的“长度单位”学习经验的影响,认为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平方厘米,其实在学完这节课后,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出现这样的的错误。这里,长度单位的换算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这种负迁移,这种负迁移就是学生学习的直觉阶段,且学生的这种直觉是不受意志控制的。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负迁移,其实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因此,找准学生的直觉,实际上就是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感悟:学生的直觉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迁移,也可能是负迁移。教学中,准确把握学情,就是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直觉,便于教师找准教学起点,明晰学生学习的迷思、困惑点,并针对迷思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法并理解了其算理,而且多数学生都能将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这些学习经验所产生的正迁移,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无需再算法总结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而且由于前面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学生经历了多元表征解释算理的学习过程,积累的相关的学习经验,因此对于算理的理解,也不必非要使用点子图等直观工具来帮助理解了,而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迁移以及推理能力的培养上。
2、知觉:是直观到抽象的递进。
从感性的直觉到理性的自觉,这中间需要有一个知觉的过程。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