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大学生,通常在大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各自的求职准备活动,这在日本被称之为就职活动,简称就活。几乎百分之百的日本大学里面,都有专门负责学生就业活动的就职课。也就是相当于咱们国内大学的就业处。
2004年,距离我来到日本留学,转眼已经过去五年了。当时还在读大三的我,和其他日本的同学一样,要开始面临真正的就业选择问题了。
在那个时期,我本人其实还是目标比较明确的。就只有一个想法:暂不考虑就业,选择继续读研。
于是在身边大多数留学生同学,都开始积极参加各式各样就职活动和企业说明会的时候。我开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当时东京、大阪、千叶、神户、名古屋、川崎、京都、福冈等地,200多所大学的,600多位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取得联系。表明来意,述说个人的基本情况,表达跟随对方导师,继续深造的强烈意愿。同时附上早已经写好的,硕士学习阶段的研究课题及研究计划书。
在这个过程中,还曾经出现过一次乌龙事件。
记得有一次,刚刚给一位京都大学的老教授发送过邮件。随即便又开始给另外一位,名古屋大学的老教授写起了邮件。邮件内容写好了之后,大致看了一眼,确定没有问题,直接就点击了发送。
由于需要联系的教授人数较多,很多时候,邮件的主干部分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次也不例外。然而,由于一时大意,邮件最开始的称呼部分,这次竟然忘记了修改。直接就把邮件发给了对方。当时,我就想,这下可糟了,老教授还不得生气呀!
于是,又重新认认真真的,以非常诚恳的语气,另外写了一封邮件给对方。说明缘由,并表达了歉意!
晚上的时候,收到了名大老教授的邮件回复。写了满满的一篇,着实令我感动。
老教授并没有表示任何的不满,反而是非常理解我的做法。甚至还和我分享了,他本人早年在英国留学时候,也曾经在联系博士生导师的时候,发生过类似的邮件门乌龙事件。最后还鼓励我,不要气馁,要勇于尝试。并给与了我一次,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记得当时,在积极联系各个大学教授的时候,也有机会参加一些企业的招聘说明会。
2004年前后,当时恰逢大批量的日本制造型企业正要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急需大量即懂日语,又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国人。因此,当时各个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自然也就成了这些日本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而当时我所在的岐阜县大垣市,周边有很多这样的制造型企业。当时他们对于中国留学生的需求,就更是自不必说。
有一次,学校就职课的课长,亲自打来了电话。大致意思是说:徐君。赶紧来一趟大学。今天上午有几家岐阜县内的企业,要来学校招聘中国留学生。因为着急用人,这次都是社长亲自来学校面试。机会难得!
打了一宿12个小时夜工的我,睡的正香,迷迷糊糊的接完了电话,倒头接着呼呼,对于刚刚电话里面听到了什么,说了什么,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印象。
第二天才知道,原来那天接到课长电话通知的,算上我一共有三个人。由于对方企业急于用人,只要是中国留学生,来了就要。另外两位同学,参加过面试之后,当场约定了入职的时间,一周之后企业方面的内定通知书就下来了。
更为让其他留学生同学羡慕的是,他们每个人刚一入职,企业方面工资就给到了30万日元(相当于2万多人民币)。在日本培训半年,之后派遣回中国,负责配合那边的总经理,管理当地的中国员工。而且,作为派遣人员,在中国工作的时候,享受双份工资。也就是说,一旦这两位同学结束了在日本国内,为期半年的培训之后,被总部派遣回中国。开始在中国工作之后,每个月都会享受日本这边30万日元的海外派遣人员的一份工资。同时,在中国这边享受2万多人民币,同等收入的待遇。工作一个月,就是四万多。这样的收入,在2005年前后,绝对会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后来聊起这件事儿,朋友们经常笑谈,老徐:你这一觉儿,睡的可叫一个金贵!!
留学生活二三事儿,明天咱们接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