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赶集,李老汉预备去一趟田坡。
早晨吃了面、喂过鸡,李老汉换身干净衣裳,揣上二百块钱,出了门。太阳还没从山后升起来,正适合赶路,人走在路上,神清气爽。
李老汉挑今天走亲戚,是想蹭车。他年纪大,腿脚不如从前,又不会骑车,到镇上很费劲儿,赶集天,兴许能在路上遇到南庄的后辈,搭个便车,以免走得气喘吁吁、腿脚发软。
每当听见摩托车的声音,李老汉便会回头看,渴望遇上熟人。天不遂人愿,李老汉倒是见过熟人,但人家的车都是坐满的,载不了人。
李老汉直摇头苦笑。现今交通便利,时常有小贩拉东西(瓜果、蔬菜等等)下乡售卖,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不用辛苦走很远的路到镇上。因而,李老汉已有大半个月不曾走出南庄。
不种地后,李老汉的生活越发枯燥,除了看电视,就是去老邻居家串门,偶尔去河边转转或是去附近的树林中捡些柴禾回家生火做饭。
不锻炼,腿脚就跟生锈一样,渐渐开始老化,越发不听使唤,活动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乏力,走不动道,所以李老汉愈来愈不喜欢出门,在小贩那儿买不到的东西(如大米),就托南庄的年轻人帮忙从镇上捎回来。
要不是迫不得已,今天他也不愿去田坡,整整二十多公里的路,想想就头疼。虽说路上大都是坐车,但是也很折腾人。李老汉怕坐车,特别是摩托车,一路上都不能动,直坐到腿麻。
一抬头,李老汉便瞧见了一座破旧的亭子。这座特别的亭子常常被当做分界线,意味着他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的路,头上的汗水和颤抖的小腿便是他走了许久的佐证的材料。
李老汉走进亭子,找了个还算干净的地方坐下歇脚。现在,他对搭便车已不抱希望。既然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那么,剩下的部分未必不能走完,他觉得自己还没老到不中用的地步。
老天爷仿佛一个顽劣的孩童,时时刻刻在捉弄人,李老汉不抱希望,却偏偏迎来了希望——他歇够了,刚走几十米路,就遇上了朱三。
朱三身后没有人,这令李老汉感到庆幸。若是朱三拉着他老婆,即便朱三执意邀请,李老汉也是绝不肯上车的——他觉得别扭,也怕别人说闲话,到他这把年纪,名声比活着重要。
两条腿是走,两个轮子是滚,滚自然比走要快,没几分钟,李老汉就看到了镇上的房子,要是靠两条腿,起码还得走个把钟头。
看着朱三骑着车消失在小群中后,李老汉没往集市上走,他要在三岔路口等班车。打摩的过去也不是不行,只是车费略贵,相比之下,李老汉宁愿浪费些时间,耐心等着班车过来。
今天赶集,班车里挤得满满当当,好在一些人怕麻烦,在三岔路口就下了车,登时空出来不少座位。李老汉还没坐下,车就动了,他差点摔倒,连忙扶着座椅往后走,找空位落座。
窗边有个位置坐着,李老汉抢先坐下,将脑袋靠在椅背上,目光看向窗外。从镇上过来不久,李老汉就看到路边有人摆摊卖西瓜和葡萄,他清楚地记得这场景跟去年看到的一样。不同的是,去年他是跟儿子一起来的,今年却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且两次的心情也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