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将世间的磨难看作考验,将其视为磨炼自身灵魂的大好机会。在对前途感到不安、对现状感到不满之际,我们不应该抑郁消沉,而应该以 “极度认真” 的态度面对每一天,这一点非常重要。越是 “极度认真” 地投入工作或学习,人生就会越快好转。未来的自己应该可以做到——要用“将来进行时”思考问题。要相信我们潜藏着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巨大能量。
169.不要随随便便地度过当下这一刻。如何拼命过好当下这一刻,将决定人生的下一个瞬间。要想度过充实美好的人生,就不能无谓地担心没有发生的事,也无须对将来感到不安,而是要拼命努力,全神贯注地活好当下这个瞬间,这才是关键。度过美好人生的六项教诲: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事业失败时,人难免闷闷不乐,犹豫烦恼。与其一味地懊恼、烦恼,还不如思考失败的原因,下定决定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朝着新的事物迈进,这才更为重要)
170.《格局决定你的人生上限》:接受自己爱自己,自己都不爱别人怎么会爱自己呢;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
171.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就毕业了 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了CEO 却在50岁去世了,有人50岁当上了CEO 却活到90岁,有人依然单身 同时也有人已婚,奥巴马55岁退休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所以 请放松,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172.不联系不代表忘记,不经常见面不代表感情淡了。我告诉你,就凭当初我们的交情,我就敢在你的生命中猖狂一辈子。
17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174.人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来自于自己,不要过度在意别人的想法,毕竟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大家就是陌生人,不要过于自责和为难自己,真的没必要,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遇到喜欢的东西,不要犹豫,遇到问题先想办法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逃避问题,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怀疑自己,其实你真的很优秀。不要害怕偶然的失败,只要你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一切都来得及。不要指望别人能懂你,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多工作很光鲜亮丽的人,背后也可能有很多的负债,努力赚钱,才是这个年代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很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不要依靠别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看清楚了这一点,或许就少了很多烦恼,不要在不值得的事情上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不要为难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很多看似简单的愿望,实现起来却往往是最困难的。
175.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没有返程,没有对错;人每天都直面打不赢的战争,尊重对手,战胜自己;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有人渴望罗马,有人天生就在罗马;打不赢的对手就是朋友,接受失败,接受现实;扶不上墙的兄弟就是烂泥,学会改变,学会沉默;不是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孔子陈邦厄困,太公垂钓渭水;也许性格真能决定命运,子路赴死,子贡成功;也许修养决定个人成就,越迷茫就越接近成功,越明白就越接近死亡;世界上对事物的定义是相对的,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对即错;是非功过谁人评说,仁者说仁,智者说智;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进也潇洒,退也潇洒!
176.想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而要战胜自己,则首先要从内心改变自己,让心回归本初之虚静,回归无欲无知无我无事无物之境界,如此才能无扰,从而获得定力智慧。不求物质丰富,但求内心充实,做精神的贵族。生活在社会中,要不断与物质世界做斗争,不做物质的奴隶,不失自我精神家园。钱为身外之物,并不能真正养人;只有精神,才是真正充实自己的生命养分。一个内心充实的人,生活朴素,缺少世俗力量,但他内心充实有弹性,是力量无边的人。顺道而行!天地万物皆有灵性,而且都有自治能力,无需我们操心太多,管制太多,否则,反而乱了其生长发展的秩序和规律,那就是背道而驰,自然不能成功。做人也是一样,如果明白此道理,就会尊重人,信任人,给予人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从而和谐相处,各取所长,互补共赢。善始善终,信心是短暂的,畏惧是长存的,希望是一时的,失望是永久的,高昂是有临界点的,平静才是持续性的,人总是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炽热的热情,万丈的激情,总是在一夜之间化为平静。苏轼喜欢寄情山水,与自然万物同乐,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在大自然中,他陶冶情操,保持本真和内在的快乐,找到人生的力量——无论现实世界如何丑陋,无论事业如何失败,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他都能坦然面对,不失自我和力量地活着……“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正因为苏轼善于融入自然,返归本性,充实内心,所以他能活出潇洒和独立,活出力量和伟大。他在个性上、生活上以及文学上的成功,就是他的“大顺”,他因此获得“长生”,或许,这多少可以弥补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遗憾。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还得自己来悟!
177.最近看了台大教授欧丽娟对《红楼梦》的一些解读,就是人要追求的是什么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她说人应该追求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因为人自身的有限性。确实,人往往限于自身的五蕴多感,这些感觉给了我们快乐以及对世界的体验渠道,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感觉它们实际上也是有限的,但自我超越是无限的,是广阔的。然而做到自我超越就意味着要你要进行自我建设,你需要不断地去塑造你希望的人格,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与自己的本能搏斗并超越它,超越之后你获得的才是人类真正的自由。这个观点和老子的也许有些出入哈,但我理解老子说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也不是躺平的意思,其实我觉得是顺其自然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无为而治是不为无必要之事但是该出手时你得精准判断出来并且可能要快速准确出手,而且力度分寸得合适到位甚至不能有偏差呢。这种能力是躺平天生就能有的么?当然这里要结合老子道德经是写给统治阶级君王贵族们的哈,有门槛,人家统治阶级从小就这么培养,普通人想做到更需要训练自己的这种综合能力。当然断舍离,不要放太多浮华之欲于心,否则能力练出来也是不烦其累。
178.王阳明的这核心学是知行合一,良知良能。在事上练习,吾性自足,坚守自己致良知,在事上磨练参考,学习书本要切入体察,学以润身,反求诸己。最好的知识是穿过身体,接收的信息应用到解决生活的问题就是知识,否则它只是信息 。要以书为镜去观照自己,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能学到一点骨血,改掉一个毛病,就算开卷有益,值了!读书,对于初级读者而言,不要过早或不要评判对错,而应该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磨练。毕竟事无绝对对错,时代变化观念转换,积大家之长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即可。最终目的是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掌握一门“知识”。如果不带入自己,自己去琢磨体悟,而只是道听途说,那阳明之说,就是误己误人,学者之读书,亦无异于“玩物丧志”。一般学问之间强调融汇贯通,高深学问之间更在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带来的不同。所以,精进一门高深的学问尤为重要。学习的目标是减少决策的时间,当面对那些选择的时候,不需要决择,不需要纠结,就有自己的选择。
读书如果不能将书中的知识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构造、输出、实践,那读再多书也没用,顶多算是个自以为高雅的娱乐消遣,与追肥皂剧、刷抖音并无区别。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知识,不是为了晓得某种说法,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做对,做好,做得高效。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就能催生智慧,智慧是知行合一的结晶。
当别人跟你说一个道理,不管是看起来多么简单的道理,你都要禁止自己说“我知道”,而是先说“我听说过”。“听说过”是晓得有这个说法,到底知不知道?要再想一想。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
学习第一是要立志;第二是要敬畏老师,不要去评判老师的对错;第三,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要得到标准答案。
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操守,无论长寿还是夭折,都不改变,一以贯之修身进德,等待天命。
孟子说过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要先确定自己的“本体书”,就是你准备照着一条条去践行的那本书。就我个人而言,孔孟之道,王阳明心学,孙子兵法,就是我的本体书,我也把它们称为“母体书”,这是我的文化母体。本体书系确立了,是要一条条践行的。其他的书也可以读,但那只是浏览参考,属于“书海旅游观光”。不过,以我的经验,如果你把自己的本体书系、本体书单列出来了,你真的很难有时间读其他书。
最高的效率是什么?不是做事快,而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什么?是不退步。第一条是不损失本金,第二条是不损失本金,第三条是不损失本金。减少犯错,要高效率进步,就要舍得花时间复盘。
不迁怒,不贰过。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颜回是按道理来处理人和事,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变,该怎样就怎样。这个很难做到啊!就事论事不迁怒于人的确是个长期需要修炼的品质,加油
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心通透,不是为了把书弄懂。心通了,书自然就懂了,甚至你比那作者还明白。
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读书求背诵,就跟求表演差不多,只是口耳之学,没有学以润身,学到自己身上去,学到自己心的本体。如果专注于学以润身,专注于致良知的本体,就不会背得那么多,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如果专注于去晓得,去训诂抠字眼,比对文义,钻到“晓得”里去了,又成了“知道先生”,仍然不是真学习。
曾国藩也说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两个毛病能毁掉你的一生,一个是傲慢,一个是懒惰。人生时时刻刻处处是修炼场,我们现在读这本书也是这样,看似只是洗礼精神,但有几个人能真正从第一章读到最后一章,并且扎扎实实地在心上学,放下书本又能在事上练呢?懒惰和傲慢一定要克服。懒惰是没有志向不肯勤勉努力,傲慢是有私心不愿谨慎谦虚。
王阳明说:“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孟子说的‘性善’。不能仅仅在气质方面说性。如果说气质,比如有人气质刚强,有人气质柔和,这怎么相近呢?唯有在性善上相同相近而已。人在初生的时候,善都是相同的,但刚强的性格气质,习染于善则为刚善,习染于恶则为刚恶。柔和的性格,习染于善则为柔善,习染于恶则为柔恶,如此便愈行愈远了。”
王阳明说:“你们在这儿跟我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立志做圣人的心,结结实实地往自己身上学。只有这样,方能听我所言,句句得力。如果茫茫荡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就好比一块死肉,被打也不知痛痒,这样恐怕最终也无济于事。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功夫要做到极致,才能勉强够用。老师终日反复讲解也不厌烦,学者终日听讲也不嫌他重复,因为虽然反复指示的就那几句,而每一天的体悟都不一样,日益精进,老师话还没出口就能领悟,意思不待说明就已明白,这是师生之间真诚感遇的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