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把一件东西、一本书、一件衣服扔掉的时候,你就已经不需要他了,只不过你还需要给自己找个正确的理由。
写在之前,我有想写些关于整理书籍的东西,便开始了痛苦,怎样写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和看得懂?后来我想,干脆就写我自己,就是单纯的分享,让读者自己结合自己去思考。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人错误的认为拥有书籍就得到知识,反之扔掉书籍就是抛弃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限于书籍,还有媒体公众号和视频,获取书籍的方式也不是只能购买,还有借阅和电子书。
• 最担心的是什么?
1. 是怕扔错,以后还会需要(想处理掉就是因为当下不需要,担忧的是将来)
2. 是怕自己有这本书因为方便还有可能学习,没有这本书就不会有容易学习的机会导致直接错过学习。(这是一本不适合自己的好书,我想等我变得能看进去这本书的时候阅读。)
3. 不同时期看相同的书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后还看怎么办?再买回来或者借。
4. 有些书决定不了处理还是保留怎么办?那么就决定留哪些书,假如把全部的书处理掉(卖、送、扔),那么还想买回来的是哪本书呢?会再买回来的就是真正想留下的。
5. 这本书以后我想看。先分开保管,看看下次整理前有没有读,还没读那下次就可以处理了。
• 怎么去给自己拥有的书籍分类,如何判断去留?
1. 工具类:看不下去太枯燥或者读完没有办法实践的,像爱上跑步的十三周,学了之后很难践行,并不适合自己。美语音标根本读不进去,像教材一样,还需要课堂氛围。可以先处理掉,以后需要的话可以图书馆借,买电子书,或者通过视频等渠道学习;(卡耐基沟通的书,看是道理都对,但并不适合自己)看过觉得受益的,还想反复阅读增强学习记忆的,留着以后方便看。像遇见未知的自己,高效能人士。(也是可以图书馆借阅的吧?也可以总结出来读书笔记。)
2. 文学类:看过的、没看完的并还会再看的留下来;(平凡的世界看过一遍,听书好几遍,也没有买实体书)没看过的处理掉。
• 我们在处理书籍时需要的自我暗示
1. 把书扔掉,并不是说我们和书中的知识从此老死不相往来,是改变与书籍的相处模式,纸质的改便成电子,买的书变成图书馆借来的书。
2. 能够获得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想想你的楼房是多少钱一平米买的,被无用的东西占用就是在浪费你的房屋面积、取暖费、物业费;如果精力无限,那么可以阅读所有想看的书,所以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那些真正会读的书上,这样想来,看是方便阅读买了很多被搁置的书,是不是没有读书馆借阅效率更高呢?
3. 反问自己,是不是因为对极简的完美追求才想要扔这本书?
4. 没有买书也读到了好的故事,像《平凡的世界》。
5. 通过视频学习到了保险知识。
6. 别人对书的评价会影响主观判断,例如断舍离,就有up主批评说不好。
• 平衡
我们拥有物品的种类数量是一个不断流动的状态,重要的是当下需要的,因为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将来,人就是活在当下的。如果说处理掉的书以后又花钱买回来会浪费一些金钱,那么也没关系,换来的是空间还有彻底被处理掉的东西与又买回来的东西对比后分清了哪些是真正不需要和需要的。
没必要一味的买书,结合实际情况尝试从朋友或者图书馆借阅;也可以是电子书,现在电子书真的在大多数时间很方便;通过B站抖音等视频之源去学习。
买来的书就是沉默成本,不要期待通过阅读去挽回损失。就好比烂苹果理论。没有整理的想法还好,一旦有了整理的想法,那么每次看到且想扔然而又舍不得扔,这样的循环纠结就是在浪费时间。卖不掉又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处理的速度很关键。一旦不能快速的处理掉,就很容易滞留。
关于读书笔记,不是流水账记了就完事,比如上学时的课堂笔记是为了方便复习重点知识;那么读书笔记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吸收书本内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