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大家,如何在浩瀚的笔墨海洋中以超越常人的毅力与智慧达到书法的颠峰,我们的先贤如何翻山越岭耸立起一座座峰碑。古人云:博于古而宜于今,今天与大家谈谈天下第一行书的欣赏。
一、兰亭序文欣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9年)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汇聚兰亭的风雅聚会,全篇文字灿烂,字字珠玑,俊妙雅意,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聚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后一部分便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觴畅饮,引发出乐于忧、生与死的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此文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书法赏析:但其最大成就是在于他的书法,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气盛神明、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既平和又崎岖,大小参差,既有匠心独运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327个字。
三、从“之”字变化悟笔法创新:从上面的之字可以看出,王羲之用笔基本上入纸笔锋角度不同,得到的形态就不同,出锋同样。然后扭转为中锋,或者就是直接用侧锋。但是不论是中锋还是侧锋,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尖锋。每一个字的起始笔画都是尖锋入笔,然后转侧锋或是中锋,这样有利于下一个笔画的运笔,便于掌控整体走势,所以行楷书里边露锋、藏锋互相搭配应用。就可得到不同的笔势、不同的形态。笔画长短、字形高矮、胖瘦都可使字千变万化。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为有楷书的造诣,王羲之把楷书的写法带入到行草中来。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书笔法,不把楷书中处理横折的转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来,也许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获得书圣的美誉。所以精研楷法,学会楷书中的各种笔法变化,行书自然飘逸潇洒,笔法变化不是难事,书法创新也不是难事。
四、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相同的之字二十一个,写法不一。每个相同的字都以不同的写法展示,让人时看时新。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序》,命手下大臣不论用什么方法,从卞才和尚那儿取得了真迹如获至宝。命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冯承素等书家临写数本,分赐皇子近臣。死前让儿子李治将《兰亭序》殉葬于他,从此《兰亭序》真迹不再现世。
留下来的刻本摸本都成为历代书家必临之书,一是因为他的文,二是因为他的字。
五、晋楷丰碑:王羲之,303年到361年字逸少,祖籍琅琊(山东临沂)晚年隐居浙江。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们两人成了晋楷的丰碑。王献之在王羲之基础上笔法和结构稍进行了变化,又创出独特的风格,成为一代大家,二王书风一直影响到后世。下图左边为王羲之书,右边为王献之书。
下图为元代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
下图是赵孟府书法。所以书法创新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写好楷书。
不写好楷书,你将以书法大师无缘。
2020.5.16 刘芳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