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过这样的场景?
在单位发生了一些事情,回家后想跟先生唠叨唠叨,可先生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拿着手机玩游戏。
你觉得无趣,愤怒,心里的火发不出来,你没有被看见。
孩子过来拉着你,要你陪他一起玩儿,跟你说他今天幼儿园或学校发生的趣事,你很烦躁,没有太搭理他,他也没有被看见。
恨,是因为爱而不能。愤怒,是对链接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孩子都渴望被看见,因为看见,才有链接,才有爱。
孩子渴望父母的看见,恋人渴望彼此的看见,但生活中我们却往往视而不见。
自体心理学关于客体情绪经验中说到,当人在不能被很好回应的环境中,那即是精神之死亡或者停滞之地。
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的是一种被理解和看见的情感,无回应之地便是心灵的绝境。
有个叫StillFace的实验,说的就是婴儿对情绪与表情的敏感。
一开始是婴儿和妈妈之间的正常互动,孩子发出动作,妈妈开心愉悦的回应。
每次当妈妈回应孩子的时候,孩子面露笑容开心满足,然后实验开始了。
妈妈调整了一下,再次转过脸来的时候面无表情,小婴儿愣了一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然后孩子想试着用之前和妈妈互动的方式来呼叫妈妈,但是没有效果。
停顿一阵子后,他使用了讨好、表演、大叫等各种方式,但都没有效果,最后孩子伤心的大哭起来。
当孩子的感受不被妈妈看见时,孩子为了维持关系,会围着妈妈的感觉转,这就失去了自我。
当我们的感受不被看到的时候,这种感觉太可怕了,所以我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保护层,发展出各种策略,切掉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我们也要能看见别人。
尤其和家人说话的时候,孩子要和你沟通的时候,很好的回应他,看见他,以及看见他背后的感受和情绪。
如果可以,放下手机,放下不是特别紧要的工作,腾出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好好陪陪渴望被你看见的人。
链接,是最好的回应,看见,便是最好的爱。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143篇,字数776字,累计26537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