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上,我和桐姥大吵了一架。
理由是,桐宝生病了,咳嗽得厉害。桐姥认为该立马送医院挂急诊查病因,对症下药;而当妈的我,则坚持观察病情,并自行用药以缓解症状,期待他通过自身的免疫应答来抵抗病情。
我的决定无疑也是一场冒险。桐姥激烈的言语中有几句还是正确的,直指我心。比如,我不是专业的医生,无法下定论。比如,小儿的病情瞬息万变,病情是加重恶化还是好转,我无法预知。
所以,作为桐宝的亲妈,无论是在和桐姥吵架的当时还是在发病之初,甚至是第二日日渐好转的清晨,我的内心都是忐忑不安的。
我对病情的每一步发展判断和作出的任何选择虽谨慎却底气不足,生怕自己的任何失误给儿子带来不堪的后果。
所幸的是,一向身体强健的桐宝没有让当娘的我为难太久,隔天醒来病情就得到了控制和好转。
但是,“儿子生病该不该深夜送急诊”,却成了我这几天的心头之惑。
首先,儿子生病该由谁说了算?
我认为,当然是父母首当其冲。
我在怼桐姥时说了一句冒犯的话,这是我儿子,又不是你儿子。
这不是维护作为母亲的权利,而是作为给予他生命并朝夕不离地陪伴他的最最亲的人,自然也是最了解他的身体状况的人。出现病症初期,作为他的母亲,我认为自己自然是最有权利决定他是否就医的那个人。
第二,我反思了为何不想第一时间送桐宝去医院的原因有三个:
不信任部分医生,
不想过早让他接受更多的药物,
不愿深夜里看见本就生病的儿子再在冰冷的医院里遭罪。
桐姥在吵架的时候提出的其中一个观点,其实我是认同的——不管怎样,应该让医生诊断一下究竟是什么问题。
生了病,自然得让专业的人来判断,才好对症下药。
可我为什么会犹豫呢?
因为过去几次的就医经历让我对接触过的儿童医生有轻微地抵触。
也是在去年入冬,桐宝呼吸道感染送某大医院。医生没有让抽血化验,直接开了一堆药,有罗红霉素(消炎,抗菌),有利巴韦林(抗病毒),还有好几天的雾化药。
虽然桐宝极度抗拒做雾化,但为了遵医嘱,抱着想让他尽快好起来的美好愿望,就那样捆着他的手脚,眼睁睁地看着他哭得撕心裂肺,并且从头到尾。
在那次就医经历中,我不是没有产生过动摇和质疑——
判断病因难道不该先化验血液,看看到底病原体是哪一类生物,才能够对症下药吗?
开一堆药是不是抱着普遍撒网的心态,能医就医,不能就靠他自己的免疫去抵抗?
这样全程嘶吼哭喊着做雾化,药效能达到标准吗?
这些疑问,最终是没有得到解释。因为儿子的病好了,大家也就忘记了去追究。但留给我的后遗症则是,我开始对部分儿童医生持有保留意见。
当然,我也知道儿童医生的不易。他们面对的群体是无法正确交流的群体,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技术,或者经验,来判断可能的病因。但像我所提到的那样的医生,确实没有能让我信服的理由。
所以,我宁愿相信儿子作为人自身的免疫能力的强大,也不敢轻易相信这种不检测就随便下结论的医生。
其次,我不想过早让他接受更多的药物。
在这之前,我曾经在“疫苗之殇”后写过一篇文章,对疫苗进行过“夸赞”。里面提过,如果可能,大部分的疫苗我是愿意让儿子接种的,虽然存在一定风险。
但为什么在这里,我却不愿意让他过早接受药物呢。
因为,药物和疫苗是两回事。
疫苗是生物化学制剂,目的是激发身体产生免疫应答,释放永久抗体,或者产生记忆细胞,以便在真正同类病原体侵入身体时,作出快速强大的反应。
而药物,同样是化学制剂。但往往是已经生了病之后才被摄入体内,用来直接对病原体起抵抗作用的。
我所理解的不同点在,两者都对生物本身适应性的发展有所促进,但疫苗是促进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及适应环境变化抵抗外界病原体的能力,而药物是促进病原体的进化。这一次,大部分病原体可能被药物处理消灭掉了,少数留给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消灭了,下一次,可能能被药物处理消灭的病原体比例就会减少,逐渐地产生所谓的抗药性。
这一大段内容,并不是专业的定论,是我结合生物学的某些知识进行分析,自己得出的结论。有争议,欢迎来探讨。
再来说说第三个理由:不愿深夜入院。
进医院,迎来专业的确诊,专业的医疗,专业的看护,无可厚非。但深夜急诊,对于病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除非,像上个月桐姥爷那样,深夜意外摔倒,必须急救,否则,什么样的病状需要立马送医院急诊,有待商榷。
桐宝的身体一直很好,在同龄小孩群体里算上等体质。日常里,醒着就在跑,睡着也安稳,吃饭乖,饭量足;除了便秘,一年里生病的次数屈指可数。当妈的对他身体状况的判断,基本按照以下三个指标:
发高烧吗(38.6℃)?
精神萎靡吗?
食欲不振吗?
如果没有明显异常,这就是我用于判断他是否需要立马送医院的基本指标。像周日那晚,他能吃能喝,也不发烧,下地照跑,不咳嗽的时候还哼《小燕子》,我干嘛要大晚上的送他去医院挂急诊?
可能,我这个为娘的心大,但病情的轻重缓急,我认为我还是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所以,即使和桐姥大吵了一架,我仍然坚持留桐宝在家吃常规药,观察病情。
对于养儿路上的这个坎,算是侥幸又过了,但未知未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做选择的那个人,我身感压力和慌张,因为从来没有当妈的经验,所以这一切全靠一步一步的涉险中积累。
儿子咳得厉害的时候,做娘的心头千刀万剐,没有好受;儿子需要立身睡觉以避免呼吸道分泌物积累在喉咙里引起咳嗽,做娘的更是几乎整夜抱着他斜靠着睡觉,只是想他更舒服一点。当妈的,除了做选择,还在竭尽所能地做一切让他好的工作。
截止今日,事过五天,桐宝的呼吸道还有一些痰未清,但咳嗽基本治愈。
今日写下来记录一下,也是希望旁的人有与我讨论,或是共勉。
育儿路上,且行且谨慎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