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站在孩子的高度,才能更好的看到他们的世界。但我们往往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不能真正理解孩子们正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们班的这位转来生,他叫刘德邦。他长得白白胖胖的,有一双大眼睛特别是有着令人羡慕的又弯又密的长睫毛,我经常会夸他长得很漂亮,但我却从不会在学习方面夸赞他:你真棒!
因为他在学习方面一直让我很担忧,他的上课状态经常是这样的:端端正正的坐着,似乎学习很用心,其不然,再往上看,面部表情是一副呆呆的样子,平时灵动的大眼睛在这一刻似乎停止工作了,知识传到他这也似乎静止了。简单的知识一提问,他就会出现一脸懵样,每次见到他这样的上课状态我就会想:这可怎么办呀?
接下来我的课余时间思考的都是怎么去改变他?一系列对策涌上心头,首先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到第一排,成为我的眼中钉;其次我会让他在晨诵课上到黑板上指字跟读,在课上让他回答简单问题,在课下找组长督促他,在放学后给家长发没有完成的任务……就是这样,我用自我认为是一套正确的学习方式一直牵引着他,想让他赶上我们班的这趟列车。但效果不佳,孩子对我也似乎产生了抵触心里。
后来我反复想了想对德邦制定的一系列对策,我觉得我这么用心,为啥他还是这样停止不前,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我想明白了,他的差距不是一时造成,而我的一味的牵引式学习,只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不能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兴趣与快乐,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心里。于是我决定去掉以前的管理方法,不再专门针对他而去实行一些学习策略,而是试着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世界。
课下我会关注他的言行举止,他每天的着装干净整洁,他会耐心地整理东西,他会热心地帮助他人,有事情常会和我打招呼,就是这些点点滴滴慢慢地进去入我的视野,深入我心,温暖了我。我决定从此方面去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进而慢慢把生活中的优点变为提升学习的契机。我会对他说:在生活中你都做的这么棒,而读个课文就是件小事,你定会慢慢拿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