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天(2023-1-8)良知的心路历程
王阳明举杯祝老父长寿。龙山公庄严地说:“宁濠之变,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皆以事难平矣而卒平。谗构朋兴,祸机四发,前后二年,岌乎知不免矣。天开日月,显忠遂良,穹官高爵,滥冒封赏,父子复相见于一堂,兹非其幸欤!然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幸,又以为惧也。”
王阳明听后,跪倒在地说道:“大人之教,儿所日夜切心者也。”众人不禁感叹,虎父无犬子。而龙山公对王阳明的训诫,也让众人叹服。(《年谱二》)”
《年谱三》中又接着引用上疏中的一段文字,王阳明如此痛批道:“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此臣之不敢受爵者,非以辞荣也,避祸焉尔已。”王阳明使用如此激烈的言辞,大概是因为此时他已经深信良知,无所畏惧了。
在王阳明所作的关于良知的诗中,最具代表性的首先应当举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第一首: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第二首: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第三首: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第四首: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下面请看《示诸生三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第一首如下: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第二首如下: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
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第三首如下: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
遂使蓁茅成间塞,仅教麋鹿自纵横。
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
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
他在《与尚谦书》(《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四《年谱三》)中主张说:“得致知二字,千古人品高下真伪,一齐觑破,毫发不容掩藏。”当时,薛尚谦曾向世宗进言,希望能早立太子,结果被问罪。于是他痛切反省自己过于轻傲。对此,王阳明在书信中称赞其修行有进步,反省很深刻,并教化道:“但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由此可见,王阳明认为,知道是非便是良知,致此良知,远离是非则是格物。
王阳明是在四十九岁,于虔(江西省赣州)提出的“致良知”说,但是当时很少有门人能够理解透彻。因此,他在《与尚谦书》中写道:“二字在虔时终日论此,同志中尚多未彻。近于古本序中改数语,颇发此意,然见者往往亦不能察。今寄一纸,幸更熟味。此乃千古圣学之秘,从前儒者多不善悟到,故其说入于支离外道而不觉也。”
个人感言:
回顾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一段心路历程,阳明对于“致良知”的自信源自于现实生活的考验,其中最大考验源自于江西南赣剿匪以及平定辰濠之乱,江西南赣匪患积重难返,数十年都无法解决,阳明过去之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说轻松摆平,至少是多举并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突遇辰濠之乱,生死紧要关头,原本可以躲避兵灾,但是阳明本着在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进行调兵遣将,攻其不备,攻其必救。用不到40多天的时间,彻底平定辰濠之乱,堪称奇迹!
明武宗驾崩之后,明世宗给阳明父子封新建伯侯,阳明父亲龙山公认为“然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幸,又以为惧也。”在当时的时代,朝政昏暗,民生艰难,这种情况下,一家人能够平安健康活命就很好了,对于这种封王封侯的事情,一定要看淡,这个未必是福,可能还是祸。阳明觉得父亲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向朝廷再三请求取消新建伯侯的封号,同时也对与自己一起奋战的老部下,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表示不公平,事实上,对于阳明封侯,朝廷分成两派,其中以杨廷和为首的部分官员对于阳明功高盖主有点眼红,对阳明造成许多阻碍,这些阳明其实看得比较透彻。阳明父子都是凭良知在做事,淡泊名利,不愿意去接受感觉超越自己福分的恩赐,而是觉得这本该就是自己的责任,本该就是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
阳明提出“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此臣之不敢受爵者,非以辞荣也,避祸焉尔已。”
阳明重点其实还是在学问上,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与《示诸生三首》,这些诗就是阳明的思想诗,阳明通过这些诗,阐述对于致良知之学的深度理解,说到底,阳明认为朱子之学,最多是在枝枝叶叶上用功,而圣学的本质上,就在本心,就在良知,良知是什么?阳明在写给学生薛尚谦时提出“但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问题是大部分并不知道自己的良知在哪里?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此乃千古圣学之秘,从前儒者多不善悟到,故其说入于支离外道而不觉也。”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忙来忙去,依旧忧心忡忡,不知道人生为了什么?其实正如阳明所言“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39: 良知的心路历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