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一直呆在舒适区里。
罗马尼亚动物园里,一只圈养20多年的熊被放归到野外的保护区里,没想到这只熊在空旷的保护区里,竟然还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只在原地转圈。
一只熊在圈养的环境里呆久了,就已经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动物如此,人也一样。
一个人在舒适的圈子里呆久了,就丧失了积极进取拼搏的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舒适区外,是一些强烈的恐惧、焦虑和隐藏的局限。
《走出舒适区》就是帮助读者战胜恐惧、焦虑和局限,成为更精彩的自己。
该书作者艾玛·玛德琳博士,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绩效教练、伦敦顶峰诊所的联合创始人。
多年来,她不仅治愈了很多曾经被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抑郁困扰的人的心理疾病,而且帮助他们转换视角、走出局限,以一种新的姿态拥抱人生。
该书全面的剖析了舒适区的成因,以及如何战胜恐惧,走出舒适区,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一、让你待在舒适区的罪魁祸首:恐惧
罗宾·夏玛说:“不能勇于面对的恐惧将成为我们的限制。”
这种限制阻碍了我们成长、突破、变得更好!
我们来看一张图:
上图最内圈的深灰色部分是舒适带,这里很惬意,但这里没有成长。
向外扩展一圈的灰色部分是探索带,这里有压力和焦虑,同时也有进步和收获。
再向外扩展的一圈浅灰色部分是突破带,在这里虽然你会筋疲力竭,但更多的是看到雨后彩虹的喜悦和兴奋。
最外面是无边界的零地带,到了这里你已经能成功驾驭自己,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在每一圈地带的外层都有一圈白色的圆环,这里就是令人不适的边界拓展阶段。
当你在任意两个区域进行过渡时,总会经历令人不适的边界拓展阶段,这就是必须要突破和克服的区域。
我们之所以难以走出舒适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恐惧。
我表弟刚四十岁就已经是三高人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体重两百斤,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减肥。
表弟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开始减肥,不吃主食,只吃蛋白质食物和蔬菜水果,不喝饮料,只喝白水,每天还要运动一个小时,这彻底改变了表弟以前的生活习惯。
表弟只坚持了三天,就又回到以前的状态,每天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
恐惧改变,导致表弟又回到了他自己的舒适区,如果表弟能坚持改变,突破自己就会到达突破区,可惜表弟害怕改变,终究与更好的自己插肩而过。
二、思维变了,一切都会变
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它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它仅仅是一种反应。
对你来说非常害怕的事情,另一个人可能毫不畏惧。
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就能摆脱恐惧。
我从小就怕黑,害怕黑暗,晚上如果独自在家的话,必须要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我才能入睡。
我的恐惧源自于小时候看得电影或电视剧等,很多坏事都是在黑暗的夜晚发生,导致我的思维认知里,留下的烙印是黑暗的地方不安全,有危险。
后来经过刻意的练习,不专注于自己的紧张,分散注意力。或者直面恐惧,越害怕的事情,越是要做,最后终于战胜了对黑暗的恐惧。
战胜黑暗,对别人来说,可能不值一提,对我来说却是突破一大步。
三、走出舒适区的三种途径
1、管它呢,先做了再说。
这是简单直接的途径,迎难而上,直接将自己推出舒适区。
只有做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我一女友,二十年前,就打算要买房子,看了很多的房子,一直看到现在也没买上房子。
房价已经从当时的每平两千,涨到两万了,女友也总说:“当初我闭着眼买一套房子,都比现在便宜。”
不行动,一切等于零。
2、培养韧性,利用具体的资源
作者艾玛·玛德琳博士给出了一份30天韧性培养计划。想象一下,经过刻意练习,30天以后,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
越是推动自己向前,体验越多,前景越美好。
3、改变思维,制订目标
目标是推动一切行动的力量。
约翰·戈迭德在15岁的时候,列出了一份生命清单,这份清单里写出了他的127个愿望,包括写书、拍电影、攀登最高峰等等。
到2013年离世之前,他完成了生命清单里的110个愿望。这是目标的力量,确定方向并尽力争取。
人生的美妙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太贪图安逸的人生,是没有精彩和趣味可言的。
不断地设定起点,不断地突破舒适区,不断地提醒自己,你值得拥有一个更精彩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