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整理了一下微信上的收藏,删除了一些不必再存的内容,顺便也重阅了一些曾经喜欢的,至今仍然喜欢的文章,并确定仍然收藏着。其中便有汪曾祺的一个集子,有文字有朗读的那种。收藏时只是为了阅,原先就看过好几篇,没打开过声音,因为阅看比听读要快得多,时间于我算不上十分的宝贵,谈不上一寸光阴一寸金,但也不是取之不尽,大可任意挥霍的。所以阅文时还是得讲速度谈效率的。
听得较多的大约是诗朗诵了,特别是名作、名家的朗诵,那真是几重的享受。上学时是没有这样的机会,那时没有这样的设备和平台,乡村老师又大多缺乏这方面的才能。上师范最后一学期的最后一个月,教语音的老耿先生突发奇想,让普师班的一个女生来给我们上语音课,小谢老师城里生城里长,加之朗诵上的天赋,听她读文章那就是不一样的感觉。小谢老师毕业后没有走进教室,去了电视台,所以工作后还听过她若干次的播音。
汪曾祺的作品印象里似乎是不需要朗读的,看着就很有味道。而且他本人也不赞成朗读的,他好象还跟他的内侄女儿争执过,好文章就是好文章,那是因为文字本身好,不是读出来的,不好的文章能读出个好来?不知道他后来这个观点可曾改变,他对他的文字是足够自信的。这就更让我深信他的文章确实是不需要朗读的,单凭他的文字就能给我十足的美感。
我点开《花园》这篇,看了一遍,中间有一行红色的提示文字,音频到此结束。不知何故,这半途而止的朗读竟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不加思索地移到音频位置,点开听了起来,雅小乐的声音,第一次欣赏,对她毫无了解,但这并不影响听读的效果。果然读得很好,与阅看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我不觉又听了一遍,她断取的这一部分还真的是自成一体,毫无残缺之感。细细品味刚才的那种感觉,忽然觉得眼前有了两个人影,一个是伏案书写的老者,一个是漫步于园中的稚童。书写中的老者沉浸在故乡的往事中,面带明显的笑意,心中有一股暖流,一种温情,一种美好,还有些许不易觉察的优越。声音中,虽然是女声,但画面上却是一个真切的小男孩,我又细细地辨识了一下,确认这感觉是真的。儿童慢行在堂下、园中,兴致地逗着笼中的鸟儿,看它抖出一团团的水雾,然后寻着花香来到巴草地,压下身去,只为瞧一瞧这身下被压伏的草又如何的重新立起,又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先生写到该处时,一定会醉心儿时的调皮吧。然而在声音里却能听出另一种味道,淡淡的郁,淡淡的寂,这好像并不是雅小乐即兴或无意中添加上的,而明显是小男孩身上自带着的。
如果汪先生自己听一遍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当然这已无从知晓,也是无法实现的了。
看来好文章也是需要读的,声音会赋予文字更多的意韵和美丽,也会给听阅者带来更多的愉悦和感触。文字若是美少年,那优美的朗诵就是他幻变成天使的一双洁白的羽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