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治疗师对美好生活的见解
今天听书看书几遍《论人的形成》始终没有头绪,像是散落一地的鸡毛,心想就是鸡毛我也要把你们粘成鸡毛掸子
在读完枝子老师的分析和感悟后,终于有了我的半成品。下面是我今天的感悟:
一、我要想让当事人(自己、孩子、对方)充分发挥人的机能,我该怎么做呢?
1.充分尊重对方的价值(承认万事万物都有价值),视对方是个有无限价值的人。
2.“我”应该是真诚的(不虚伪、不设防、不掩饰)、不轻易给对方贴标签、与对方无分别心、能共情、接纳对方最大限度做自己
二、什么是美好生活?
(一)定义:美好生活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一个取向不是一个目的。当事人可以在任何一个状态上流动。
(二)特征:
1.对自身过往好的/坏的经验的接纳包容性。不因为过往恐惧、悲伤、软弱、痛苦等经验而设防,放下防御保持开放性。经历去感受去改变。拥抱那些好的经验,去再次创造生活。
2.对客观世界保持开放性流动性。不评判生活,让生活跟随你的感知向前发展,流动向前不管与你的预期是否一致,做过程的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不做控制者。相信人性是可以被信赖的,可建设的,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积极向上的。
3.保持对机体的信任。机体是我们的行为工具。时刻保持觉知,打开各个器官 感知一切 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编码生成认知。如机体是完全被信赖的 ,采集的信息可以被运用,就会以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形式反应出来。此时机能就接近他的需要,就会增强力量,丰富与他人的联系,会创造更好的生活。
联系自身的反思:
1.有时候生活中遇到事情时,我不会用机能而是首先开启自己的思维系统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或者看到别人过往的我认可的做法拿来用(模拟),或者很直白的没有反应,不知道还说什么该做什么(像是个木偶)。这样的结果就是别人觉得我这个人不够真诚、没有自己的见解、甚至是个无趣的人。我自己也觉得很多时候我出去旅游 像是与外界隔着一层膜,现在才明白原来我没有启用我的各个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也就是常说的不走心,所以也觉得这个世界也就这样,哪怕对陌生的景点也没兴趣!
2.我为什么不敢启用自己感官去感知世界?长时间不启用至于不会启用了,我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的看法不好不敢和别人交流。
3.以后怎么做:打开自己的各个器官采集信息,收集给大脑,努力形成正确的认知。遵照自己的感受慢慢感受生活之美,
说话做决定之前问问自己的心想要什么,遵从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