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水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常用之物,因此在我们的观感中,提起“胶”字,总是给人以黏糊糊的感觉。
同样的一个"胶"字,在不同的语境和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回想了一下曾经的中学课本: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指的是产地:胶东(山东),地理名词《藤野先生》,——语文课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的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化学课
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胶体的概念是19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科学家格雷厄姆(Thomas Graham,1805—1869)提出的,他在研究各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性质及能否通过半透膜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透过半透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等,扩散很慢或不扩散。后者多呈胶态,他将其称为胶体。
胶体并不一定都是胶状物,也不一定是液体。它是以共同物质中不同的物质组成分别呈现分散状态和连续状态(我理解为均匀状态)来定性的。按照分散物质的状态不同分为:
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如豆浆、墨水、涂料、果冻、鸡蛋清)
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如烟、雾等)
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气溶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的可能传播方式,一时间人心惶惶。
抗疫战斗中所说的气溶胶是一些微小颗粒或液滴,尺寸在几个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在空气中悬浮,形成气溶胶,人的飞沫就是这样子的。
气溶胶能够导致病毒传播吗?正常情况下,居家防护不需要考虑气溶胶传播这条途径。原因在于,一切脱离“剂量、浓度”谈“效应”都是不科学的。气溶胶传播最高危的场景,是与携带病毒的人群或者患者密切接触的环境下(封闭空间)。最典型的,就是给感染肺炎病毒的危急重患者做气管插管医疗操作、咽拭子采样时,医护人员就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医护人员必须穿戴更严格的医用防护装备,全身隔离。全国援助湖北、武汉的医疗队员就是这样做到的“零感染”。
相对于普通百姓,避免人群扎堆聚集,外出佩戴口罩,归来注意按标准操作洗手,警惕从口腔、鼻黏膜侵入的途径,保证室内通风换气,有条件的可以对门把手、马桶坐垫等再做好消毒。说直观点,普通人是没机会接触到有气溶胶的环境的。
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就是透过云层的霞光,它也是气溶胶(物理距离你很远),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期待胜利,霞光满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