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与外在是一体的,
所有的生命也是一体的。
你的内在发生了改变,
外在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文 | 胡因梦先生
每个人都想从别人身上得到能量。如果你是一个能量的给予者,在关系互动中就会受欢迎,能量是开放的;如果你是个能量索取者,你的能量就是紧缩的。
我们大部分人的内在,都是一个还未长大的婴儿。
我们以为自己在关系中寻觅的是爱,是亲密伴侣,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其实是想寻找一个完美的父亲。
当我们在伴侣关系中,无法享受到完美父亲般无条件的呵护,和全然、忠实地聚焦在我们身上的肯定与关注时,这个内在的女婴便会生起很深的不满、不安和匮乏感,害怕被伴侣抛弃和背叛。
所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很深的恐惧需要去面对。
01
释放真实的内在小孩
从小我们跟父母互动,其实都已经建构了内在的内化的爸爸妈妈,这个内化的爸爸妈妈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超我”,我们是带着这个巨大的超我进入关系里的。
当我们和对方互动的时候,如果不把“超我”的作用力放掉,就没办法把内在小孩放出来。这个内在的孩子如果不能解放出来,我们和对方的互动就没有办法。
如果你的内在小孩跟我的内在小孩不能很自在地玩在一起互动,就没有办法达成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么那个深层的默契就没有办法理解。
换言之,两个人一定要把防御心、面子问题、尊严问题,好强的问题,角色扮演的问题,父权意识或者是母权意识全部都放掉之后,内在的孩子和孩子之间才能平等的互动。
但是这个内在孩童互动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太长的话,也有的人会运用所谓的自恋型的边缘症的特质,就是带着自我中心式的婴儿需求或者是婴儿表现来控制对方,这也是一个非常高度的控制手段。
因为当你变成一个带哺的婴儿的时候,对方不断的喂养你、照料你,就可以满足他的照料者的需求。
这个时候你又以被照料的方式控制了对方,对方也用照料你的方式控制了你,而这种物化的双向的互动的模式是一定要转化放下,两个人才可能进入到真正的紧密关系。
02
我们内在最深的恐惧
在我们每个人刚刚诞生时,其实都全然生活在本自具足的“本体”状态中。
随着成长的开始,在生命早期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父母的不当对待或创伤经历,会逐渐制造出内在的“坑洞”和匮乏感。
比如,可能儿时父母没有重视我们,或者没有肯定过我们的价值,由此,我们便产生了不安全感、自卑、自我否定等的内在坑洞。
这些坑洞和匮乏感其实并非实存,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但是,我们认同了这份匮乏,并内在建立起了一连串用来掩饰或填补坑洞的自保机制。
例如,我们很多人会不断向外追求财富、成就、外表,来填补内心的低价值感。但无论拥有多少,我们都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或是内在依旧无法满足。
其实外在琢磨越多,别人越会立刻看透你的自卑,戴的配饰越多,高跟鞋越高,其实越“虐待”自己。
而当我们在关系的互动中,把这些内在的坑洞和匮乏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时候,便会产生关系中的依赖和抓取,我们会期待伴侣能像完美父亲一样填补我们所有的匮乏。
而当这份期待落空的时候,我们的内在便会逐渐生出怨怼、批判和谴责,由此反把关系越推越远——这便是关系中的恶性循环。
02
放下透射和期待
如果我们想要转化关系的状态,真正活出内在的独立和力量,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对伴侣的期望。
为什么要放下期望?因为“期望”便意味着在当下对方的真实状态之外,编织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理想状态。
我们一旦产生期待,便会进入头脑所编织的这幅理想画面之中,而不再与当下,对方的真实状态互动和共处。
于是,我们开始不断地在头脑中对比、评判,怨怼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所期待的标准,继而,便衍生出关系中诸多的矛盾和痛苦。
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拨云见日,先把内在的期许放下。
如此,我们才能在关系的互动中,真正有机会看到对方的真相,与对方产生真实的沟通和交流。
在放下这些对外的投射和期许之后,我们要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
我当下所产生的怨怼也好,恐惧也好,其真相是什么?
我们不要以为怨怼就是我当下的真相,或者不满足就是我的真相。这个不满足,或着怨怼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
但是“往下看”这件事真的不容易做到,因为头脑的意识活动,心理活动,身心的这些变化,是极为精微的。
这是一个内在的精微世界。
我们的念头是超光速的,这个宇宙里速度最快的就是念头,所以我们能否捕捉到内在的念头,能否看清内在这些起心动念瞬息之间的变化,这便是东西方所有的灵性教诲以及身心灵整合疗愈的根本。
所以,我们需要训练自己,随时随刻在生活中,都能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向外和向内这两个部分之上,这就叫作“全观”的训练。
全观,意味着内、外要同时观察。
向外,我要随时应对我所见到的各种人事物,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
而向内,我要随时观察自己在与这些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内在心念的反应模式。
如果我在与某人的互动中产生了自卑心理,在这个自卑反应产生的当下,我们一定要能向内意识到我现在正在自卑。
因为在这股自卑情绪生起的那个当下,我们其实会立刻产生排拒心理,不太愿意掉转头来去体会它。有谁喜欢去体会自己是自卑的呢?
当我们自卑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便是立刻冲出去,去百货公司买一个名牌包,用这个名牌包来掩饰我的自卑——有很多人是这样“解决”自卑的;
也有一些人,当她感觉不舒服,或者自卑的时候,她可能会拿起电话跟她的闺蜜倾诉,由此“脱离”与自卑感的当下共处。
只有当我们真正有意愿向内探究,不逃避每个当下自己内在真相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逐渐找到这些内在匮乏感的源头。
它们可能来自童年,或是过去一些相似的经历和习性,等等。
只有通过不拣择、无惧而全观的自我觉察,我们才能洞穿这些潜意识底端深层的匮乏,找回我们本自具足的本性。
由此,我们也才能真正发展出人性的同理,慈悲和爱。
—END—
主编:清宁 图片:网络
❤ 让智慧随手可得,点击『阅读原文』 遇见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