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观点
本书以美国和欧洲、日本的经济衰退为例,分析其衰退的原因,指出一个国家的富强要靠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前车之鉴。作者根据几十年从事世界顶级公司战略规划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现状,尤其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这个文化里就包含了“马桶”。江南家家户户有个马桶,不管是木制的还是石制的,不管是固定在屋里屋后的还是可以手拎移动式的,都是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必备的嫁妆之一。
马桶与管道化
虽然目前普遍使用连有管道的“抽水马桶”的正式发明是在1775年的英国,但是公元前1800年西方出现第一个抽水马桶,是在克利特岛的克诺索斯王宫里。继承古希腊文明的古罗马文明把这一点也继承了,公元四世纪罗马出现了冲水厕所。
而这个时候,古罗马就已经有了“Channelization”(管道化)这个概念,放到今天,就是说“连网”。有了管道,污水就可直接排出户外,不用人每天拎着桶走进走出了。同样的概念,用管道连接的“自来水”也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代表,不然每天自己还得打捞井水或者河水。自来水、煤气、天然气等等资源,今天都可以通过管道来接入和运输。甚至可以把啤酒通过管道直接接到家里,据说德国人在慕尼黑就干过这件事。
“管道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大创新。而也正是由于“管道化”,促进了人与人、物与物和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技术创新。
我们今天用的电话或手机,正是“管道化”的一个例子。信息都是通过“管道”在传播。学过无线通信的都知道,无线通信里有个信号传播的“信道”,半导体晶体管里电子的流动是通过“沟道”,在田里挖个水道叫“渠道”,但所有这些词汇,都来自一个英文词:Channel。可见,Channel这个词在西方是用得非常多的,说明西方人对管道的重视。
在普遍使用抽水马桶的今天,抽水马桶成为管道化的一个终端,和手机一样,手机是一个终端,抽水马桶也是一个终端。通过这个“终端”,我们每天把排泄物排出去,而把干净的水引进来自动洗刷。应该说,抽水马桶开了最早的“物联网”的先河。
我们国人几千年来就喜欢停留在一个终端上,这就是一个马桶、一口井、一个烧干柴的火炉,完全没有“管道化”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的农耕社会滞留时间很长,商业很不发达所造成的,由此造就了一种封闭的文化。“河水不犯井水”、“关起门来都能过”、“万事不求人”这样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国家的封闭、单位、组织的封闭、个人的封闭。
一旦“管道化”,威力就显现出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管道化”的抽水马桶,现代化的城市将不可能建立。也就是说,只有把“终端”全部连起来才能发挥威力。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做了大量“管道化”的工作,把“管道”真正穿过围墙连到了国外,大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管道化”(Channelization)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过去,作为一个个“终端”的“抽水马桶”的管道化连接、自来水、天然气的管道化连接,带给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巨大便利;今天,地球上几十亿人、甚至未来可把几千亿个物体连接在一起,远远超出了把抽水马桶这个笨重终端连成一片:“门户网站”的连接,大大缩短了与各种报纸、刊物等媒体的距离,可以抓取各个网站内容的“搜索引擎”的出现,把人们与“信息”直接连到了一起,“余额宝”、“网上银行”缩短了人们与金融银行的距离,电子邮件、“微信”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则建立了人与商品之间的连接。
互联网思维
现在,“互联网思维”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到底“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各人说各人的观点,但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有的把“互联网思维”说得很玄,为此还出现了不少辩论。有的把“互联网思维”升华到“第三次工业革命”。
其实把“互联网思维”回归到“管道化”的抽水马桶,就很容易得到一个本质上的认识,那就是“连接思维”。“连接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英国人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就是运用“连接思维”的很好例子。西方科技的发达,与管道化、“连接思维”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连接”背后的“连接思维”,才是“互联网思维”的真正精髓。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管道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通过移动终端的互联,人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机会大大扩大,交换内容和层次空前丰富。但是,应该看到光是虚拟世界的管道化还是不够的。
应该说当今中国还有不少企业家还没有摆脱封闭式的“土坑”或者“马桶”概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连接思维。如果企业还是愿意蹲在围墙后面,在本地的一些市场沾沾自喜,那等于还是习惯使用那些“土坑”而不习惯使用“抽水马桶”。摆地摊、卖烧饼,就算卖个50年能取得成功吗?相反地,在天天使用抽水马桶的现代社会,如果管道堵塞,屋子内就会发臭;而如果没有很好维护,污水有可能会倒灌进来。这就相当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胆略和心态,那么别人就会经过管道把水“倒灌”进来,把企业的产品赶出本地市场。
台湾的“永和豆浆”就是一个建设“管道”从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1950年,当时来自山东和河北的两位国民党老兵在台湾台北县永和市开办了一家以卖豆浆为主的早餐店。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永和豆浆的“管道”不但已经跨过台湾海峡,连接到了中国大江南北,建立了500多家“永和豆浆”餐饮门店“终端”,而且把“管道”伸到了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国际品牌。永和豆浆已经超脱了当初永和老兵的街头小店,从台湾岛一个小镇上孤独存在的“土坑”变成了“管道化”的连接全球的大企业。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化革命,这是打造国家财富的关键。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首先需要的是企业家的“连接思维”,需要达到高质量的“管道化”建设,才能使企业和企业生产的产品提高到国际水准,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国际品牌,才能使中国的企业上升一个台阶。(作者张臣雄,在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大型高科技公司任首席科学家)
《中国的全球化革命》
作者:(美)韩德尔·琼斯(Handel Jones)、
(中)张臣雄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简介:本书以美国和欧洲、日本的经济衰退为例,分析其衰退的原因,指出一个国家的富强要靠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前车之鉴。作者根据几十年从事世界顶级公司战略规划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现状,尤其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进一步积累,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揭示了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