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来自于身边朋友的咨询:我年纪这么大了,都定型了,还能写好字吗?是不是得找老师教,网上都说自学书法等于自杀?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定型,另外一个是自学=自杀。我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我们不能拿来做实验,看看古人有没有解答呢?
很幸运,民国就有一位书法大家,以自身经历恰到好处地解答了这两个问题。
他就是和于右任(号称当代草圣)并称 “南沈北于
” 的沈尹默先生。
他说:
我是一个独学而无师友指导帮助的人,因此,不免要走无数弯路;但也有一点好处,成见要比别人少一些。我于当今虽无所师承,而人人却都是我的先生。
沈先生再70多年的学书和书学生涯中,不间断的临帖,直到老年眼病,仍旧能做蝇头小楷,功夫无与伦比了。
(以下内容出自沈先生“学书丛话”——应当时人学书要求,写的一篇自我学书历程的介绍性文章。让我们拆着读一下)
在序中他说:……遂分为笔法、笔势和笔意三段,根据历来传下来的说法,或加以证成,或予以纠弹,皆以己意为之,总成一篇, 略具条贯,也不能纤细无遗,读者仍以为难晓
,要我别为疏解。……
这一点,也很有意思,我们稍后再说。
首先看他的入门:
塾师宁乡吴老夫子……,一开始就教我临摹黄(子元,字敬與)书《醴泉铭》……
黄子元在当时的各种临本广为流传作为蒙童习字的字范,从艺术角度来讲要差一些。
但其书法理论“间架结构92法”影响极为深远。
父亲……便拿起笔来在仿纸上写了几个字……很和欧阳《醴泉铭》相近,不像黄太史(子元)体,我就问:“为什么不照他的样子写?”父亲很简单地回答:“我不必照他的样子。”这才领会到黄字有问题……把家中有的碑帖,取来细看,并不时抽空去临写。我对于叶蔗田所刻的《耕霞馆帖》,最为欣赏……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
第一步临写入门,兴趣发生了,又明白不必死守一体字范
第二阶段 小有名气
十五岁以后,已能为人书扇,
能为人书扇,说明字已经得到一定承认
父亲又教我去
学篆书
,用邓石如所写张子西铭为模范,但没有能够写成功。……二十岁后,在西安,……又遇到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生动,往往用长颖羊毫仿为之。二十五岁以前皆作此体。
习篆不成,埋下流俗缺陷,但此时得意之处就是`流利生动`的行草书
第三阶段 转变加强
二十五岁由长安移家回浙江,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第一面一开口就向我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
其俗在骨
。”
遭到陈独秀毒舌打击,开始反省
……把安吴《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仔仔细细地看一番,能懂的地方,就照着去做……
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它干透,再和墨使稍浓,一张写四字,再等干后,翻转来随便不拘大小,写满为止。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然后能悬腕作字
,字画也稍能平正。这时已经是廿九岁了。
读到这,所谓的定型说法是不是就不攻自破了。有名气的书家仍旧可以`变型`哦
第四阶段 补足再入行草
一九一三年到了北京,始
一意临学北碑
,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刁遵》、《崔敬邕》等,尤其爱写《张猛龙碑》,但着意于画平竖直,遂取《大代华岳庙碑》,……几达三四年之久。嗣后……在这期间,除写信外,不常以行书应人请求,多半是写正书,这是为得要彻底洗刷干净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
。一直写北朝碑,到了一九三〇年,才觉得腕下有力。于是再开始学写行草
,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人,上溯二王书
……看唐宋以来法书手迹(看墨迹本,而非碑刻),……遍临褚遂良各碑,始识得唐代规模……
这里有一条纠偏的学习路径哦
一九三二年回到上海,继续用功习褚书。……学褚书同时,也间或临习其他唐人书,如陆柬之、李邕、徐浩、贺知章、孙过庭、张从申、范的等人,……尤其对于唐太宗《温泉铭》,用了一番力量,因为他们都是
二王嫡系
,二王墨迹,世无传者,不得不在此等处讨消息……写了二三百幅,选出了一百幅,开了一次展览会,悬挂起来一看,毛病实在太多了。从此以后,规定每次写成一幅,必逐字逐画,详细地检查一遍,点画笔势有不合法处,就牢牢记住,下次写时,必须改正,一次改不了,二次必须改,如此做了十余年,没有放松过
……
这里是学书长进的方法,你注意到了吗
第五阶段 领悟再进一步
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
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
”一语,若有领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 “下”字,很有分寸
。我就依照他的指示,去看他《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个下笔处,都注意到
,始恍然大悟,这就是从来所说的用笔之法
,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
。
下笔处,如何?学书法要钻研,如何钻研呢?
……又得见褚书大字《阴符经》真迹印本,以其与书《伊阙佛龛碑》同一时期,取来对勘。《伊阙》
用笔,始能明显呈露
。又临柳公权书《李晟碑》数过,柳书此碑,与其《跋<送梨帖>》后,相隔只一年,我从他题跋的几行真迹中,得到了他的用笔法
,用它去临《李晟碑》字,始能不为拓洗损毁处所误
。
这里又是如何学习:碑刻和墨迹本相互对照,得笔法。如何应用
`自学等于自杀?`,关键在于你如何自学!
关于开头的问题,其实沈先生在文中也做了答复:
书法的理论,它也是历来学书的人从不断辛勤劳动中摸索体验得来的,后人要
真懂得它,真能应用它,除了也从摸索练习中去仔细探究,是没有其他更为捷便的途径的。
……要知书学单靠阅读理论文字,而不曾经过一番艰苦持久的练习实践,是无从理会得理论中的真实涵义的,正如空谈食物之味美而不去咀嚼一样。禅宗祖师达摩有几句话,却说得好:“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
所以,我对朋友说,你看,短短一篇文章,理论方法路径注意事项,啥都讲到了。你还在这待着干嘛!Go吧!
嗯~~,亲,你呢?
你每天练习量有多少?
你练完字有悬挂比对,纠正自己每次的不足了吗?
不要担心书法自杀了,难道还能比目前的字更惨吗?
目前,你差的就是——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