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顾眼前分数,不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和人格培养。用大行势的话来说,就是从未站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建构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迷信题海战术,从不顾及师生的沉重负担。学生累,老师更累,却从不想另一条重生之路,究根结底还是老师的思维定式在起作用。
2.缺乏整体意识,从未关注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价值。教学随性化严重,教什么,怎么教全是自己说了算,什么编者,什么作者,什么训练,通通不在考虑之列。上班第一天怎么讲,十年二十年之后还是一个样。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课改十多年过去了,本质上从未发生变化,甚至变本加厉,内卷严重。
3.课堂设计缺少逻辑性,颠三倒四,不遵循教育规律,不顾及科学规律。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到底把学生带到哪里,自己也未必清楚。造成处处蜻蜓点水,水过地皮也不湿。
4.以本教本,以课教课,这一课弄会了为目的,课堂上没有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引领和归纳,所以做阅读时学生仍然云里雾里,信手胡云。
5.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本应是课堂的重点,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决定的。而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几乎为零,真真是语文的悲哀。设置问题都是死的,没有个固定答案总觉得不踏实,不舒服,学生答不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定性为错。开放和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跳跃和驰骋,而语言就是思维的载体。
6.设置教学目标不依据文本特质,不依据本班学情,不依据单元目标的达成,纯粹自己说了算。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最后仍是两张皮,谁也碍不着谁。目标不准确,就等于形同虚设。目标不达成,过程没价值。
7.设置问题琐琐碎碎,学生会的不会的轮番上阵,学生很忙乱,结果会的仍会,不会的仍然不会。主问题设置科学才能真正“减”负,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思起来,写起来才是好教育。
8.老师仍停留于“讲”,学生仍习惯于“听”,教学方式的固话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科学研究的“兵教兵”合作学习效率最高,可老师们仍乐此不疲地大讲特讲,否则觉得有违师德似的。
9.迷信面面俱到的讲解才是好课,其实聚焦几个问题即可实现高效目标。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还迷途不知返。趴着教书,跪着教书,从未想过站起身来,上清清爽爽的眉清目秀的课。
建议:1.别“贪心”,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2.别“琐碎”,设计主问题贯穿。
3.别“越权”,从“教”转变为“学”。
4.别“全面”,教学目标设置明朗。
5.别“臃肿”,教学内容精简简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