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你的声音
听见你的声音2019-02-06早几年有一部很火的韩剧《听见你的声音》,剧里李钟硕能够听到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想什么他都能知道。看剧的时候想,要是我拥有这样的能力会怎样呢?现在我想我最最想最需要听到的是我自己内心的声音。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把“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阿波罗神殿的柱子上,苏格拉底把他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他和他的学生用毕生精力研究它。
今天,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可是什么是自己呢?原本的自己该是什么样呢?我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我怎么成为更好的自己?
能和自己对话的人永远只能是自己,虽然自我发问,也不一定有答案。
我每天工作,生活,我上学,结婚,生子,我到底是完成父母对我的期待、完成外界对我的定位,还是我自身对自己认识之后的选择?是我的感受做出的决定?
人既有社会化也有个体化的部分,青春期前社会化,成年期个体化和社会化或者相互斗争或者相互妥协形成不同个体的不同人生。个体化逐渐成长,当个体化完成的时候,自我在人格中起支配作用。我们不能充分发展个体化,就不能就具有大的意义上的自由。
四十多年来,一直分不清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别人给我的期待的样子?
你走在一条路上,三四十年,突然想起,这条路是我自己要走的还是我认为别人觉得我应该走的我认为别人期待我走的?
我们分不清。我们很难回到傻子一般的单纯,不去想别人对我有什么期待,不去想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其实,谁也没有那么关注你,没有那么多经历去分析你。所以,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没那么多困难,没那么多阻碍。你经历的只是自己在经历,其他人很难有共情。苏轼有一句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有人认为苏轼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聪明过人,而认为我被聪明误一生,还说愿儿愚鲁。我理解苏轼感慨的聪明有一部分就是符合他人期待的聪明,而不是做真实的自我,追随内心的需求,愿儿愚鲁是希望孩子真实,保留天真的赤子之心,这样大智若愚,也更容易无灾无难,像苏轼的孩子只要无灾无难到公卿就不是难事了。窃以为这首诗是苏轼年届五十的反思,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就像回家。
如何看到真实的自己?我们身上都有我们想藏起来的东西:自私,狭隘,傲慢、恶俗。。。。。我们害怕被人看见,自己藏起来一段时间后也会假装他不存在,一篇心理的文章上说到:他是一条恶狗,有各种恶,不必藏起他,牵着他散步,让他能相对自由走路,但是也盯好他,当他想咬人时,制止他。那些被你藏了很久的部分,你需要把他挖出来,就像认领自己被切的左膀右臂一样认领回来,你接受得越坦然,就会逐渐知道自己是谁,会慢慢自然的成为你自己。
当我们自然成为“自己”,而不是自己假想的他人期待的自己时,我们关照自身,能自己发现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如伴侣,如孩子,我们的欲望欲求应于自身,我们自我满足,自我接受。
有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我们每个人屁股下都有一滩屎,如狭隘、不平、自私、索取等,,当我们自身都处理不好这摊屎时更无论外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根搅屎棍,就是投射,我们再用投射这根搅屎棍搅到伴侣、孩子、其他人身上,那么与人的关系也会失衡。任何关系也解决不了自己身下的屎,除非逼自己到只有自身的绝境,才会与自己对话,寻求解决之道。
这么多不知所云,读得云里雾里。再回到《听到你的声音》剧里,李钟硕因为总是不由自主的听到其他人的声音,被他人噪杂的声音占据,反而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不胜其扰痛苦不堪,只有置身空旷的海洋馆鱼群当中,才能片刻宁静,清晰的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听到太多外界的声音,还误以为那就是我们以为的内心世界,我们把那些表演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自以为符合社会化特征的我认为是真实的我,而讨厌真实的我、逃避真实的我是有着一摊子屎的,如何学会和屎相处,恐怕就是找到自我的关键,也是和他人相处更轻松的关键,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往别人身上投射我们的屎。
听见你的声音2019-02-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