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陵子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那些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感受?
看了答案觉得很扎心:
“走路很慢,总是低着头。
一直觉得我不重要。
从来也不会跟人提要求。
自己能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
经常怀疑自己。
被人夸奖或关注永远受宠若惊,然后就会焦虑,觉得自己根本不配。
缺乏自信、缺乏勇气、懦弱、没有主见。
有社交恐惧症。
为别人而活。”
这些缺少自信的孩子,就因为从小一直在被父母否定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心里的苦处无法诉说。
作者拍摄、编辑(1)
我的同事小玉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特别重男轻女。家里姊妹三个,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我排第二。
从小到大,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会被爸爸否定,甚者还会招来爸爸一顿大骂。哪怕只是不小心弄坏了一个农具,即便悄悄地找人修补好了,心里也同样担心害怕。
以至于参加工作后,做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缩手缩脚,生怕出个什么差错被领导尅一顿,心里总是很紧张。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儿子,从小的阴影一直如影随形,我要亲自带儿子,给他阳光般地关爱,一定不会让我的儿子在这种胆战心惊的日子里成长。”
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认为:“当身体试图克服压力时,将引起生理唤醒,而生理唤醒又将导致长期的折磨,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经受的压力足够强,那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小玉一边学习心理学,一边陪伴儿子的成长,她将用自己理智的爱,去呵护儿子、教导儿子,不否认儿子的任何行为,凡事好好沟通并真诚接纳,让儿子的未来能够健康、快乐。
小玉的儿子今年五年级,他在这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中长大,和父母关系亲密又独立,做事淡定又自信。
(2)
花妹说了她的经历。
母亲因为重男轻女,我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没有给过我多少肯定。尤其是我的妈妈,每次骂我总是会骂些很难听的话,什么“你就是个多余的废物、看到你这个瘟丫头就很讨厌”等,甚至还有更难听的话。
我对她骂我的这些话一直印象深刻,我已然不记得我曾因为她骂我的这些话而心痛落泪了多久。
甚至结婚后,很多次我想独立出去买房,想自己去干点事,我的公公婆婆,乃至我老公,都在不断地否定我,觉得我离开他们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感觉他们一直在给我灌输这么个概念:你只不过是个干不成任何事、只会添麻烦的小丫头罢了。
久而久之,我自己好像也就相信了这个“事实”,觉得自己的确是办不成事。我也就接受了他们所给我安排的这么一个角色,在外人面前也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得很懦弱,伤心落泪只有自己知道。
人们一直说“原生家庭”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如影随形;心理学上也有一个概念叫“原生自卑”,这种状况主要就是在孩童时期。导致这种“原生自卑”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当。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己弱小、感到自己不如同龄人。
如果父母一直不认可孩子,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甚至把孩子的缺点、错误常常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最终真的长成了你讨厌的样子,更让孩子自己也觉得真的就该是这样。
(3)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 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鲁门的母亲微笑地回答:“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地豆呢。”
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鲁门的弟弟是这样评价哥哥和自己的:“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
这是何等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来自于母亲的赏识。
有的伤痛,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被修复;可被父母否认的伤痛,却如影随形地伴随自己,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同样,比父母赏识的孩子,一生充满自信,活出阳光的自己。
(4)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和学习都应该发生在‘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指的是,孩子目前无法自己独立做到,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指导下,能够做得到的发展范围。”
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他的父亲如何待他。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先生还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我们修为有限,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汪先生睿智的父亲那样“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境界,但至少还可以做到,尊重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并且要求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让孩子成年后回忆起来时,觉得他们的父母,未曾停在那里,用父母的权威,牵绊他们自由成长的脚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