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茶之味》这类文艺片要费点功夫,因为它的逻辑是用很多符号象征还有琐碎事件堆积起来的。个人观点:这类影片如果不去解读,那就失去电影本身的一大半价值了。反之,如果你从中解读不出一个逻辑来、找不出导演拍片的初衷,那么这部电影对看者来讲就是一部无理取闹、标新立异的烂片了。
废话少说,先来把电影按时间旅出个目录来:
「电影目录」(可先看后文):
1、 男孩儿奔跑,女友乘坐列车离开
2、 坐门槛的小女孩儿和偷窥的爷爷
3、 坐在江边看划船的男孩儿
4、 研究漫画动作造型的爷爷和母亲 (接郊外景色、黑暗中通过的地铁)
5、 家中一家人吃饭(研究漫画动作造型的爷爷和母亲) (接户外江边景色)
6、 小女孩儿参加的学校集会
7、 小女孩儿听叔叔讲的故事(头骨)、叔叔讲故事
8、 小女孩儿的烦恼
9、 考古队的发现
10、 同学戏耍男孩儿
11、 男孩儿的烦恼(面馆事件、便利店事件)
12、工作的母亲和左门槛的爷爷(看奶奶照片)
13、 城市中——自恋神经质的亲戚
14、 家中——对着小女孩儿唱歌的爷爷和下棋的父子
15、 眺望大山远处的叔叔
16、 男孩儿在教室遇见新来的女生并坠入爱河
17、 坐在门槛向外眺望的爷爷、女孩儿、叔叔、母亲
18、 躺在屋里的小女孩儿(看到灯罩上的虫子说笨蛋)
19、小女孩儿到林中进去发现单杠;叔叔来到桥上发现打棒球的人
20、 叔叔和小女孩儿归来(偷窥的爷爷)
21、 男孩儿所在学校操场的热闹场面(摩托车队)
22、 独坐教室内的男孩儿(暴走社出现)
23、 兴奋的男孩儿(骑车、在屋中、去车站)
24、 男孩儿夜晚窥视女友、草地仰视
25、 男孩儿与父亲的列车奇遇(新潮二人组)
26、 下车后新潮二人组被陌生男人打,陌生男人被棒球男打上车
27、 家中——一家人吃饭、下棋画漫画
28、 平躺在床上睁着眼的小女孩儿、男孩儿、叔叔
29、 城市中——办公室疯癫的亲戚被女同事打
30、 家中——水、手、小女孩儿
31、 小女孩儿起床离开、叔叔起床离开、男孩儿独自在床
32、 小女孩儿入禁区、叔叔见女友、小女孩儿翻单杠
33、 家中——男孩儿与爷爷戏耍
34、 叔叔偷窥跳舞男
35、 母亲、父亲、爷爷、男孩儿家中吃饭,小女孩儿回来
36、 叔叔与跳舞男
37、 母亲接神经质亲戚的电话,父亲回亲戚电话
38、 城市中:神经质亲戚给叔叔打电话
39、 爷爷家中洗澡唱歌、棒球男三人野外埋陌生男人后、出土
40、 男孩儿课堂上
41、 母亲家中工作(画漫画)
42、 变大的小女孩儿盯着课堂讲桌上的小女孩儿
43、 爷爷窥视小女孩儿单杠后翻
44、 小女孩儿浴缸洗澡
45、 家中吃饭(跳舞男)
46、 父亲给一家人催眠(爷爷、小女孩儿、男孩儿看电视)
47、 母亲的世界、给小女孩儿讲述
48、 男孩儿参加学校暴走社
49、 爷爷乘火车进城
50、 动画导演来访母亲家中
51、 小女孩儿后翻发现陌生男人找到新潮二人组
52、 男孩儿在暴走社下棋
53、 小女孩儿与新潮二人组救出被埋陌生男人
54、 家中吃饭,小女孩儿向家人讲述被埋男人
55、 列车中的小男孩
56、 巨人小女孩儿坐屋顶仰望星空
57、 城市中、录音棚
58、 (三天后)三人录音棚录音
59、 父亲给病人催眠治疗(接电话)
60、 男孩儿暴走社下棋
61、 母亲、小女孩儿、男孩儿、父亲家中吃饭聊爷爷与亲戚的录音歌曲
62、 墓地下雨、学校下雨,雨中的爷爷和母亲
63、 男孩儿在暴走社与女友下棋、送走女友(下雨)
64、 父与子在列车中对坐,黑暗中的列车
65、 晴天,小女孩儿坐门槛
66、 城市中——母亲等在剧组看样片
67、 小女孩儿躺家中门口
68、 父亲给病人治疗中(接电话)
69、 女孩儿躺门口、起身,发现爷爷死
70、 一家人给爷爷送葬(没有叔叔)
71、 家中——四人坐门槛、进爷爷屋、发现图册
72、 暴走社中
73、 母亲家中工作(画画)
74、 小女孩儿后翻成功,向日葵环游
75、 景色叠化
76、 所有人物景色交错索引剪辑
77、 小女孩儿笑着离开
78、 结束
初看《茶之味》,按导演的这个时间线去理解情节根本找不到北,电影前后情节风马牛不及,让人莫名其妙,更别说那些什么打扮奇怪的动漫二人组啦、叔叔奇怪的故事啦、被埋在土里的人啦等戏份了!在看完影片第二遍后,我试着把剧情一个个写了下来,分了一下类:
我大体用颜色把上面的故事情节线按一家人物角色划分了一下,分别是:「男孩儿的故事」、「小女孩儿的故事」、「叔叔的故事」、「母亲的故事」、「爷爷的故事」、「父亲的故事」;当然,还有家庭外成员的故事,分别是——「神经质亲戚的故事」、「新潮二人组(在列车上穿动漫服饰的两个年轻人)的故事」等。
如此分类不是没有根据的,大家可以看电影结尾,导演把所有的人物都索引了一下,就像小说的目录一样,只不过这个目录在结尾。(这种索引手法在日本动漫电影中也有。比如日本动画片《心灵游戏》)
下面我们就用这来看看导演都讲了些什么事:
「男孩儿的故事」(目录红色部分):
很简单,讲的是一个没有自信,在学校不合群经常受同学戏耍的小男孩儿,在其失恋后一次课堂上又暗恋上了新来的女生。他在通过参加学校的“暴走社”后意外的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心,而且变得能融入群体了,最后他得到了同学包括那个女生的承认。
「小女孩儿的故事」(绿色部分):
讲的是一个渴望长大的小女孩儿总看到另一个巨大的“我”在注视着自己,这个巨大的“我”一直烦扰着小女孩儿,她试图通过一个“后跟翻”去摆脱,终于,在看完爷爷的画后她后跟翻成功了。
「母亲的故事」(蓝色部分):
很简单,母亲是一个试图找回理想的家庭主妇,她一天到晚除了做家务就是在家画漫画,终于她成功了,漫画被导演选中拍了出来,理想实现了。
「叔叔的故事」(紫色部分):
叔叔的故事更奇怪了,好像他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是出去溜达看风景就是在家躺着,直到他城里的亲戚打电话求他录音,他才勉强答应,这一去就没回家,一直就留在了录音棚工作了。
「父亲的故事」:
更简单:父亲不是工作就是在家下棋吃饭(没情节)
「爷爷的故事」:
爷爷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偷窥家人的举动,一件事是进城录了一首《大山之歌》。
(其他人略)
这电影也太荒诞了吧!人物就像卡夫卡笔下的那些人物一样神经质。在文学和电影上有“荒诞派”风格,显然,《茶之味》这部电影可不是加缪那类人想表达的东西,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心细的朋友会发现,导演在人设(一家人)上思路很明显:他分别选取了人一生的各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条线就不难顺着导演的思路走下去了:他是想演人的一生。
拍人的一生难度可大了!西方电影不乏这种史诗片,比如说《美国往事》、《灿烂人生》等。如果非得把《茶之味》这部片概念成史诗片的话,那它绝对是一部另类的史诗片。另类在哪,接着往下看...
知道了电影的这条“描写人一生”的主线后,我们试着用这条线去探究导演是怎么向观众灌输自己思想观点的:
《茶之味》剧情是块状的,块很多,我们得从从块和块之间找到蒙太奇对比。大家都知道杜甫的那句名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和路,酒肉和冻死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讽刺效果。这种文学对比手法在电影上就是蒙太奇。日本电影的民族特色之一也在此。参照这个手法我们再来看电影中的情节,从中给导演的观点分类总结:
「导演对青春期(男孩儿)的观点」
男孩儿故事分两部分:融入集体后和融入集体前。这是一个反应导演观念的强烈对比。找到这个对比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关于男孩儿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个前后对比设计的。回忆下:几个男生冒充女生写信戏耍男孩儿(融入前);学校同学观看骑摩托的热闹场面与镜头转向教室中独自坐着的男孩儿;男孩儿决定参加暴走社后的亢奋心情等。由此看出导演的观点很明确了:他主张青年时期应该积极融入集体,不应该自闭。面馆事件和便利店事件是对男孩儿这种社会自闭心理的解释。
「导演对童年(小女孩儿)的观点」
我认为小女孩儿的人物设计是导演在阐述童年在一个成年人心中的地位。她的戏也分两部分:努力练后跟翻试着摆脱那个巨大的“我”、后跟翻成功摆脱巨大的“我”。这两部分很滑稽,前后有什么不同吗?思考后我意识到前后一个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决定了导演的观点):在小女孩儿后跟翻成功前(占小女孩儿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戏)自始自终没有笑过一次,只有在最后一个镜头,也就是电影结束前的一个镜头,小女孩儿笑了,电影结束。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所有导演的观点都容在这个笑与不笑的对比中了。
「导演对成年人(叔叔、母亲、亲戚、新潮二人组等)的观念」这一部分是导演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批判。批判又在哪里,观点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找电影中隐藏的蛛丝马迹:电影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次城市画面,分别在13、29、38、57、66场戏的开端,这不是巧合,如果是巧合导演就不会在这些戏开端都剪辑一个城市高楼耸立的画面了!我们如果发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电影的又一大对比:城市与郊外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什么意义?
「先来看叔叔」叔叔这个角色让我感觉很复杂、厌世、喜欢逃避。从哪看出来?从叔叔对城市那个神经质的亲戚的态度上看出,从他一天到晚躺在家里无所事事瞎溜达看出!然而,在叔叔给亲戚录完音后就再也没有在家中出现,或者说再也没有在郊外出现,他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了,投身到城市中了。这些剧情足让我们看出导演的观点以及对叔叔一类人的批判思维。
「再来看那两个穿着怪异的“新潮二人组”」
父子在列车上碰到他俩,父亲总是阻止男孩儿看这两个异类。导演想要说什么?别着急,如果我们看了下一场戏就会得知:父子还有那两个“新潮二人组”下车后,“新潮二人组”被一个落魄户给揍了一顿。这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记得安东尼奥尼《放大》中有这样一场戏吗:摇滚现场,吉他手砸吉他,众人争抢。最后一人抢到吉他柄走出演出现场,把吉他柄扔到马路边连乞丐都不去拣!这个蒙太奇和《茶之味》新潮二人组的异曲同工:导演通过这个蒙太奇讽刺了时下的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却胆小如鼠。
我们来通读一下25、26、39、51、52、53这几场戏,这是一个黑色幽默小故事——落魄男把新潮二人组揍了一顿,几个棒球男把落魄男载到郊外活埋了,新潮二人组和小女孩儿又把落魄男从土里救了出来。这个故事不言而喻,能看出这个就能看出导演的观点。
最后来看下父亲给全家人做“催眠”。
这段戏很奇怪,为什么催眠做一半爷爷、小女孩儿、男孩儿走了,去看电视了,好像催眠对他们不起作用。自然,走的人不属于导演阐述的年龄段范围。剩下的叔叔、母亲、跳舞男,包括后来父亲的一个女性病人,导演借父亲的“催眠”提醒了大家年轻人内心世界那个容易被忽略的潜意识的重要性,这种“潜意识”有多重要多危险:回忆一下爷爷小女孩儿男孩儿看的电视的内容就知道了(那个野人女孩儿)!
导演在这方面讲了一件事:人、社会、大自然的关系。
「最后来看爷爷」这个角色最好理解,他是导演视角的物化。也就是说导演借爷爷这个角色把人的生命阐述了一遍。阐述完后爷爷就完成电影的任务了,就死了。
说了这么些话一定有人质疑,这么分析电影有必要吗,也许人家导演没想这么多,人家就是凭感觉拍的!我当然相信感觉的重要性,我更相信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上千个镜头,这些镜头的排列组合不是巧合,是建立在一种逻辑之上的。没有这种逻辑导演是完不成这部电影的。又有人会问:导演既然有这些思想,干嘛弄的这么神秘这么隐晦!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导演把这些思想弄的戏剧化,弄得让大家一看就懂,那么这部电影还会有“茶的味道”吗!所有的这些电影中的琐碎、荒诞、隐晦决定了这部电影的风格!这就是一部艺术作品的风格所在,仅凭情节和戏剧矛盾冲突而没有风格的电影是称之不上好的艺术的。
相信像这样分析电影后,你会得到更多的看电影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