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给学生读整本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质比较匮乏,书籍还不普及,人们普遍还没有读课外书的意识,李老师就每日坚持给学生读书,读《红岩》,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爱的教育》,读《青春万岁》,读《唐山大地震》……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感受文字的力量,文学的魅力,给学生提供最好的精神滋养,点燃学生青春的激情,创作的欲望。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慷慨激昂、神采奕奕的状态,那时那刻,那场景,多少触动心灵的语句让学生终生难忘。他组织学生办班报,写诗,写班级史册,开创文学社,坚持每天写日记,把喜欢的书籍毫不吝惜地送给学生。李老师的文学情怀深深感染着、影响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视角表达自己的想法,带学生体验生活,寻找灵感,把最真实的状态记录下来,让学生知道这才是写作的灵魂所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才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一篇篇感情真挚,洋洋洒洒几千字,上万字的书信交流。才能让我们被他们的浓浓真情所浸润,感受人间的美好,感受流淌在心底里的幸福!
走进艺术的“殿堂”——为学生提供“精英”教育
在一九八几年照相机和录放机都是奢侈品的年代,李镇西老师就用一己之力为学生提供“精英”教育。他喜欢摄影,用自己的相机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们拍照,记录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自费购买胶卷,自己冲洗照片,发给学生。李老师热爱音乐,口琴技艺出众,在他的熏陶、感染、带领下,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口琴或口风琴,带学生走进了艺术教育的天地。他还为学生播放儿童合唱团以及西方古典音乐的录音磁带,让学生欣赏从未听过的音乐匠人的作品。为学生打开了通向高雅艺术的大门。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歌词由全班同学集体创作的,他们将歌词寄往北京中央歌舞团,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谱曲。又经过著名词作家王健同志修改,最后为“未来班”的班歌。这首歌唱出了那个年代学生的心声,影响了他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让每一个孩子班集体都更加有凝聚力,乃至30年后的同学会上,40年后李老师的“最后一课”上,同学们依然尽情歌唱。
把培养幸福的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就像书的名字“教育的100种可能”,实际上就是在忠告教育同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第二位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者医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李镇西老师这样写道,“我当然为学生中赫赫有名的精英人才骄傲,但同时也为默默无闻的平凡百姓自豪。我认为,这才是教师应有的‘骄傲观’。尤其是在当今十分功利也十分势力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千万不要把教育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培养‘高端人才’,而应该把培养数以千万计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公民作为我们的神圣使命。”李镇西说,他就想通过这些孩子几十年的故事证明,无论这个学生现在是怎样的,将来都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他拥有完整的人格,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幸福,就是成功!反复读这段话,我明白了教育的可能何止100种,它有成千上万种,无数种,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个体。他让学生这一生以:我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最大的幸福,就是带给别人幸福。”
“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温暖的文字赋予了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一生取之不竭的能量,也给每一个读书人带来了无尽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