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几年阅读量增加之后发现,有些书百读不厌,有些书读一遍都嫌烦,慢慢的也学会了如何去选择好书,把短暂生命的时间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把阅读时间都花在有意义的书上。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书呢?答案有很多,但是有一条是首当其冲的,那就是阅读经典。
经典的力量在于人性的永恒,在于美的永恒。而阅读经典的收获也是很大的,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状态的你,就算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总结的人生经验也不尽相同。
还记得初读《追风筝的人》是还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我的感受除了为阿米尔背叛友谊感到愤怒和对哈桑的忠诚感到敬佩;另外就是觉得人生要足够勇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多么意气风发的想法啊,记得第一次读完书的书评是:
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勇敢的去追,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够亲身体验,任凭别人再怎么“为你,千千万万遍。”也要要担当,许多看来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许多看起来超过自己能力的责任,其实都没有那么恐怖,只要迈出去,风筝就一定是你的!
初入社会时,我也如同书评里那样,勇敢的选择了自认为最好的人生,在社会爬摸滚打两年后,再次读到《追风筝的人》,我发现有些东西,真的会对自己造成一生的影响,比如原生家庭造成的那些人性上的残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很真实也很现实,所谓童年,其背后隐射的就是我们生长的原生家庭。
好的原生家庭可以让你健康积极的长大,而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下形成的性格会让你一生受益。相反,不好的原生家庭造成的伤,会是你一辈子都不能释怀的,形成的性格也会在你未来的人生路上拼命地拖你的后腿。
《追风筝的人》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孩子的童年——阿米尔、哈桑、阿塞夫,在这三个人中,哈桑代表绝对的善,阿米尔是善与恶的结合体,阿塞夫是绝对的恶。但从这里来看,哈桑是最完美的,其实不然,这里的三个人都是人性缺失的代表。
曾看到过一句话“大善即大恶,大恶即大善”:
大善即大恶,古人典故:一斗米养恩,百斗米养仇,在一个人吃不上饭的时候你给他一斗米,这是恩,但你因为善良天天给他米,直到某一天你停了下来就是有仇,你让他断了粮,这就是大恶,因为是你的善良让他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
大恶即是大善,这句也是一个典故,传说佛家普贤菩萨成佛前,是一个屠夫般的杀手,屠了几个城的人,后来天空云彩呈现如来法相,普贤回头一望,感悟天地,立时盘腿坐在地上,成佛家正果,这就是著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他一直在杀人,直到某一天,他放弃了杀人。那便拯救了很多人,很多本来会被他杀的人,这种状态下,他的善是无法比拟的,因为放下屠刀就是救了众生。
哈桑,是纯粹的善的代表。他很聪明,她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风筝;他很忠诚,至死都没有背叛过他的阿米尔少爷;他很能干,和父亲两人包揽下阿米尔家里的所有活,追风筝总能跑第一;他很善良,从未主动的伤害过任何人,也从不记恨伤害过他的人;
然而,哈桑的善是愚善,同时也是一种大善表象下的大恶,因为善行往往会导致恶行,同时对别人太过善良也是对自己的恶。哈桑对阿米尔绝对的忠诚和善的背后导致了很多的恶行。
为了追风筝,而不惜以自己身体为代价,让自己受辱,让父亲和自己一起承担痛苦,让阿米尔背负上良心上的负罪,最后离开喀布尔,让阿米尔的父亲(也是哈桑的父亲)一辈子觉得歉疚,他的愚善导致了自身的“残缺”,是那么多人因此而痛苦自责,间接的导致的悲剧的发生。
为了守候阿米尔的房子,本来生活在相对安全的地方的哈桑,带上妻子和儿子来到战乱的中心喀布尔,因为他自以为是的忠诚,让儿子和妻子生活在刀尖上,当别人要来霸占阿米尔懂得房子时,他不会迂回退让,而是自投罗网,导致自己和妻子横死街头,还被当做是扰乱治安,儿子索拉博孤苦伶仃被阿塞夫侮辱,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哈桑的善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之所以他的善良显得这么愚昧,是因为他从小的原生家庭就是残缺的,阿里的教育让他只学会为主是从,却没有教会他爱人先爱己,也没有教会他要看形势做事,所以才导致那么多的悲剧发生,而悲剧的发生前他却不懂得如何自救,更有甚者他都意识不到应该要自救,明明悲剧可以不发生,却因为所谓的忠诚,让事情没有了挽回的余地。
阿塞夫,是绝对的恶的代表,在书中,他做了很多伤害阿米尔和哈桑的事情,书中对他的家庭的描写是,爸爸是个干瘦商人,母亲是个粗鄙的夫人,从某种程度上,父母的存在给阿塞夫带来了自卑的心理感受。
所以阿塞夫的童年都活在了证明自己最强的阴影下,他嫉妒阿米尔有一个像哈桑那样忠诚又能干的仆人,使得他常常比赛输给阿米尔。他嫉妒哈桑的精明能干,阿塞夫是喀布尔最强壮的孩子,却事事输给哈桑,这让他很不服气,甚至还曾被哈桑威胁过,这让自负的阿塞夫感到失败。
此后的一生,阿塞夫都一直以伤害别人为荣,用造成别人痛苦来找自己的价值感,他强奸孩童,伤害弱小。然而我们为什么说大恶即是大善呢?后来阿塞夫手握大权,就像寓言故事中的屠夫一样,掌握生死大权,只要他心软一分,就可以有无数人重新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索拉博就是他心存一善才活下来的,在当时要杀一个哈扎拉人很容易,然而阿塞夫没有杀死索拉博,当阿米尔去救索拉博时,阿塞夫也因为逞强和阿米尔打赌,最后索拉博拉弹弓打伤他的眼睛,因为事先约定不阻拦他们才得以成功逃走。所以大恶面前的大善,有时候比愚善更有价值。
阿塞夫的一生,就是因为原生家庭教育的失败,导致了他一生只有恨没有爱,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试想一个人活着,连爱是什么都不懂得,那该多么的悲哀啊!
阿米尔是我们普罗大众的代表,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原生家庭真正幸福的人真的不多,大多数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好而留下了一些性格上的缺失。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父子的关系都不是很好,父子之间不能达到一个相互理解的默契,有些父子可以通过一些事情慢慢的理解对方的难处,而另外一些则是到死都不能化解矛盾。
阿米尔和父亲属于前一种,因为战争的爆发,使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生活,互相了解也做到了互相理解,最后父慈子孝的完成了这一场渐行渐远的亲情的道别。
阿米尔性格上的缺点是最多的,然而也是最中立的,但是想要改变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人性本就是惰性的,反人性的改变会引起很多情感和身体上的反抗。
阿米尔成长在一个缺爱的原生家庭里,母亲因为难产而死,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却不给他情感上的关爱,每天都活在孤独中,为了得到父亲的肯定,他不惜伤害自己的玩伴哈桑。
他性格懦弱是因为哈桑帮他挡住了外面的风雨,照顾他的衣食住行,父亲给他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他不需要为生活为自己做任何事情,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己面对风雨的能力,形成了懦弱的性格。
他心理病态是因为没有完整的家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导致他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做出了很多他本身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诅咒恤孤院孩子死去,陷害哈桑偷窃等。
父亲背道而驰的教育方式更是逼迫着阿米尔在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领域做着无效的努力导致他自己痛苦不已,导致父亲连连对他失望,所以很多时候,逆着孩子的天性去教育他,不但不能让他变得优秀,反而会伤害他原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导致他后半生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救赎自己。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原生家庭健康的孩子在社会上更加的出色,他们会勇敢积极的去面对生活。而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在生活中或是消极懦弱,或是极端激进,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无法让自己得到救赎。
书中的阿米尔最终通过拉辛汗的帮助找到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得到了救赎,追到了那只属于自己的风筝,愿我们也能通过不断的努力修补自己的缺陷,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