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近接触到的某个产品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这里隐去产品名称,以 W 代表
产品定位
由 W 产品的宣传语来看 —— 免费、靠谱的大学生兼职平台。目标用户很清晰,就是面向「大学生群体」,需求有找兼职、赚钱、获得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成长等。
根据产品价值主张的定义:
价值主张 = 用户 + 问题 + 解决方案
由此,推导出 W(早期的)产品定位:
面向 C 端的大学生群体和 B 端的用人需求方,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解决兼职+赚钱的基本需求;一方面聚合闲散人力资源输送给 B 端,解决他们的劳务用人需求。这是一个双边市场,W 在其中扮演着信息撮合、沟通、达成合作的工具。
对于 to C 产品,挂在嘴边的总是用户使用频次、用户时长和用户粘性,但是可以想当然的就将这三项指标认定为 W 这款产品的关键成功指标吗 ?
核心行为和北极星指标
产品的核心指标、阶段性目标不是拍脑袋想当然的,它来自于对用户的核心行为的正确定义。
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完成核心行为的用户数,而不是下载量、注册量、用户频次、时长这些虚荣指标。更长线地去衡量产品中一个用户的价值。
要确保对核心行为的定义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户去完成产品中的核心行为,
那我们会开发哪些功能来引导用户?—— Pinterest 用户参与层级理论
不难理解 W 的用户核心行为应该是「达成兼职交易」。由此产品的目标也就变得清晰了 —— 尽可能的帮助、促成用户去完成在产品中的兼职交易。
如何衡量这个目标?
如何衡量一系列动作是聚焦在这个目标上?
向目标迈进的成功指标是什么?
接下来,就是要找到产品中最重要的核心指标 —— 北极星指标,它由始至终扮演着指南针一样的引领角色,拨云见日,为产品后续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那么对于一个 to C 的兼职业务,最重要的核心指标是什么呢?
就是「活跃的优质兼职者」。(一个既有企业方又有兼职者的双边市场,情况复杂些,一个北极星指标搞不定。这里不再展开,仅谈 C 端)
怎么理解「活跃的优质兼职者」,从这几个维度拆分:
- 资料完整度(影响到企业的用人评估和交易达成
- 达成兼职次数(用户完成核心行为的参与度
- 活跃度(一段时间内登录使用次数
到此,通过设定北极星,分析出 W 这款产品的几个关键指标。从产品定位-核心行为-北极星-关键指标,整个链路从前到后从逻辑上是通顺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有了关键指标,接下来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就比较清晰了。它将被拆分成若干个实现矩阵,设计出相应功能手段,评估功能收益,再给出相应的优先级。这样,就等于捎带手绘制出了产品路线图。
Roadmap
定义了 W 的核心行为「达成兼职交易」,设定了北极星指标「活跃的优质兼职者」,产品蓝图也就悄然成型。产品路线图的目的是制定产品阶段性的计划,从而让产品实现最终的愿景。这要求产品经理从愿景出发,为每一个发展阶段制定成功标准和策略,而不只是简单罗列亟待完成的任务清单。
时间、目标、功能、优先级、成功指标
阶段性愿景:成为大学生和企业之间达成劳务合作的工具
关键指标:资料完整度、达成兼职次数、活跃度(这里仅指 C 端)
下半年的目标是什么?
比如,活跃的优质用户达到 50%;
或者 40% 用户每周至少兼职一次
或者 5000 个用户能够达到月收入 5000 元
如何实现目标:
-
帮助用户达成兼职交易(P0)
- 引导用户提升资料完整度(任务、积分
- 兼职达人排行榜(刺激用户去完成核心行为
- 优化兼职展示栏
- 优化查找、匹配
-
提供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工具(P1)
- 在线沟通
- 相互评价
-
提高活跃度(P2)
- 推送 3 个新的兼职工作给用户
- 个人中心设置任务奖励(如小额红包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