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那些书

作者: 闲过 | 来源:发表于2016-04-03 21:49 被阅读0次

我的父亲在老家那个小城市,大体上算是个知识分子,很老牌的高级工程师,更何况湖南的民风向来崇尚耕读传家,所以家里从小都不缺书看。据我妈说,我小时候没人看,妈妈要上课,所以两岁多就把我放围栏里(妈妈是老师,那时候我家就在学校里住),围栏的隔板上放着各式小人书,也不知道我看得懂看不懂,妈妈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再跑回来给我把屎把尿。一般说来,即使我在未来还是算有理想有抱负的,但身为幼儿,我当时还是不能很好的控制大小号的时间,所以妈妈每次回来也就是个收拾残局的节奏,但即使是这样,身处便溺之所,我仍然出淤泥而不染,专心看着我的小人书,居然在没人讲解的情况下,我也慢慢地会给爸爸妈妈讲小人书里的故事了。我初读书的萌芽便在童子尿中慢慢浇灌成长起来了。

父亲对我读书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印象中,父亲在家除了墩地、监督我做题,就是在看书了。爸爸读书很投入,经常会不自觉地念出声音来,尤其是有诗词的地方。所以,我从小就觉得读书应该是件很愉悦的事情。那时候家里订了很多杂志报纸,现在给豆豆订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都是我小时候订阅过,而且每个月都在期待的精神食粮。爸爸也给自己订了很多杂志,像龙门阵、像民间对联故事。对我而言,龙门阵是本神奇的书,它的主要内容似乎就是讲述解放前四川袍哥们的英雄事迹,没有特别的文采,像极了夏天傍晚乡下村头大树下的老人家在讲古,絮絮叨叨的,却时不时神采飞扬,慷慨激昂一下。这种故事不时穿插着争勇斗狠,也时时宣示着侠义忠勇的精神,不管你信不信,最终都是讲义气的人上位了,有侠客风范的流芳了。民间对联故事那本杂志里都是一些小短篇,一副对联就是一个故事,满满盛着的都是中国文人的那些小智慧,小情调,嬉笑怒骂,满腹辛酸都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这种民间传说类型的书都通俗易懂,把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文化特质都融化在这些小故事里,让我时隔几十年还记忆犹新。小时候看过一套山海经故事丛书,其中就讲过很多作诗的故事,有次给豆豆讲其中的一个,豆豆觉得挺好玩的,于是我就打电话问老爸,那套书还在不,爸爸找了找,没找到,大概在历次搬家中散佚了,于是抱着一点希望上网找,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有没有再版我其实不抱太大希望了。没想到还真让我找到了,虽然印象中全集应该有五六十本的,我在网上只能找到其中的十多本,一口气给订下来。书送到后,豆豆除了最开始对其中几本书的名字(比如七个才子六个颠)表示不可理解,很快就陷入了狂热的阅读之中。短短五天,所有的书她都看完了。有时候看她在沙发上摆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姿势看书,或笑或颦,我总是想,大概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吧。

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爸爸所在的工厂还没有破产,那时候厂里还有个图书馆,每周六图书馆会开门,不过印象中,去图书馆的人并不多,似乎就我们几个小学生,去图书馆的时间是段很欢乐的时间,因为那个时候是可以不受老爸的监管,随意看自己想看的书,姚雪垠的《李自成》就是在图书馆看完的,李自成大概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吧,印象极深,那时候图书馆是装的很高端的日光灯,白莹莹的灯光,而李自成同学总是不争气,总在各地流窜着,那时候总是下意识的让自己缩在书架深处有些阴暗的角落,大概那样就算是表达了我也在陪着李自成在山洞里同甘共苦吧。就在厂里图书馆的角落里,我看完了李自成、水浒、西游记,也看到了一个厂的兴衰,从开始时不时进了新书,到慢慢的不进新书了,到后来图书馆被关闭,图书被变卖,小小的心灵居然有悲凉的感觉。

爸爸不喜欢我看闲书,尤其是小学三四年级之后,开始用无限的习题集消磨我有限的时间。但实际上(尤其我成年之后回头看)爸爸自己爱看的全是闲书,演义武侠野史应该是爸爸藏书的绝大多数。爸爸的书柜是在我的卧室里,为了避免我看闲书,爸爸的书柜是锁着的。锁是非常老式的锁,经过周密观察,我发现,这把锁可以不锁死就能拔出钥匙,而钥匙被爸爸放在了他卧室的衣柜抽屉里,衣柜的抽屉一般是不会锁的。所以在若干次试探后,我便开始了刀尖上的偷看小说生涯。每天都用极迅猛的速度,从衣柜抽屉里偷出钥匙,打开书柜的锁,然后虚搭着,待到晚饭后,爸爸把我关房间里做题时,我开始贪婪的巡视爸爸的书柜,什么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什么山海经故事,什么拍案惊奇,什么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都是摆在半开的抽屉里看完的,只要听见爸爸卧室的房门打开的声音,我便迅速的用肚子把抽屉关上,假装认真地做作业了。这种看书的经历想必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曾经经历过,那时候看书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看书本身,还在于叛逆期里那种成功晃点过家长的窃喜。

爸爸的书柜里有一本书叫《金剑寒梅》,那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最初并没想看它,因为最初迷恋的是各种演义,但终究演义都看完了,那一书柜书就剩金剑寒梅了。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深刻,首先是因为那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真正现代武侠小说,不像之前看的那些演义,都是半文半白的风格,那种感觉就像突然走到了一个风景迥异的地方,觉得哪哪都是新奇的,更何况还有奇遇,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屌丝逆袭了,爱不释手;印象深刻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坑爹的老爸。。。居然只买了上册,没有下册,我第一次知道了被太监的痛苦,虽然这种痛苦在日后网络小说的阅读生涯中屡屡碰到,但在那时极度亢奋时戛然而止,那种痛不欲生的滋味,很久很久都不能忘怀。虽然在若干年之后,我非常解恨的找到了下集,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回来了。

孔乙己曾经说过,偷书不算偷,算窃。所以,作为读书人,不能没有窃书的经历。我发誓,我这辈子就窃过这么一次。那大概是初中了吧,在县里的新华书店,每天上下学都会经过新华书店,我经常会在放学的途中跑到书店呆会。很多书店的职工应该都认识我了,对我也很友善。有天靠在书架,刚打开一本《数学选择题解题三十法》,一个女职工走过来,冲着我就怒声呵斥,说我把书给弄脏了。当时的我不知所措,那个人莫名其妙的来了,骂了我一通,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走了,剩下几个读者很同情的看着我,少年的自尊心让自己觉得屈辱,我当时恶从胆边生,决定把书窃走,以示惩戒。当时的新华书店都是框形结构,柜台把书圈在里面,留一个出口结账,取书。我环视了一下四周,没人注意我,于是把手里的书放在了靠书店出口附近的柜台上,并且轻轻用手一推,书掉在柜台外的地上,砰的一声,声音好大,我的心跳一下像舞狮子时的鼓点一样,奔放起来。我抬头看了一眼,似乎还是没人搭理我。于是我快速的走出柜台,那个骂人的女职员冷冷的瞟了我一眼,低头织毛衣了。我的手脚都是冰凉的,也是颤抖的,几乎觉得自己是瘫软的状态走出柜台,然后在出口处弯腰捡起了那本书,像逃跑一样逃出了书店。出去骑着自行车蹬出好远,我才让自己平静下来。平静下来第一件事,我就找到了书的价钱,3.8元,这是书价市场化之后的第一批书,以前的书大概都是几毛钱,所以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居然是赚大了!不过,这次窃书事件让我很长时间不敢接近新华书店,生怕哪个职员跑出来把我抓住,大喊,这个就是偷书贼,每次路过新华书店的时候都是心情惴惴的,那时候才深刻体会到老爸经常跟我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感觉。

上高中后,班主任姓刘,当我们班主任的时候他年轻尚轻,应该大学毕业不久。那个老师跟其他班的老师不一样,并没有特别的严格管理,大部分时候都嘻嘻哈哈的,只有在班会的时候才难得严肃一下。别人班的班会都是严肃纪律,甚至就直接挪用成班主任老师的课了,而我们的班会永恒的就是刘老师给我们念书,而且念的是《读书》,什么现代解构主义,什么政治和文学的和谐都是在刘老师一口抑扬顿挫的醴陵话中传播给我们,我们似懂非懂,觉得玄之又玄,刘老师也会用惯用的口气给我们解读,现在回想起来,刘老师大概算是比较开明的教育理念,在有意识的培养我们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努力让我们的眼光从课本延生到更多。但这样的风格显然不太适合高考前的学生,高三分班时,我们班因为成绩原因,因为老师言传身教的原因我们班整体学风都有点吊儿郎当,所以被肢解分拆到其他班级,当时大家都觉得被学校遗弃了一般。不少同学对此耿耿于怀,以至于20年后的同学聚会,我提议让刘老师也参与我们的聚会,被不少同学坚决反对。最终我们没能邀请老师,在同学群里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回头看着小半书架的《读书》,想着某年返校时看到刘老师穿着大裤衩,大背心,朝我们几个同学挥着手,说不要来了,我要打麻将去,岁月像把杀猪刀,它把当年那个给我们念《读书》的看似吊儿郎当,实则文采风流的刘老师变成个缅着肚子沉迷于麻将的小老头,刘老师给我们念书的时候,或许根本没有想过,那短暂的班会给我留下了多少回忆,也让我把看书的眼界拓得更宽了。

再后来,看书受二哥的影响比较多。我上高中时,他很慎重地向我推荐了卡耐基丛书。其实老外的书我并不喜欢看,在厂里有图书馆的期间接触过一两本,那一长串又拗口又难记的名字总是让我望而生畏,基本没有看全过。 但卡耐基丛书很符合我的胃口,每一个道理都是一则小故事,什么巧妙的暗示能让人更容易改正错误,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表情,什么给予人真诚的赞美等等,后来我也很慎重地给豆豆推荐了这本书,因为我觉得从遗传来说,我们家族人的性格都是执拗的,暴躁的,但这本书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我很多,让我情商提高不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虚度了大学光阴,专业知识存在硬伤的缺憾,让我不至于在步入社会后失意潦倒。

大学后没有老爸的管制,看书就越来越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都看,有阵子对民国那帮文人的书特别感兴趣,梁实秋啊,胡适啊,林语堂啊,多多少少染了点老爸的毛病,读到高兴就念出声来;有阵子对怪力乱神特感兴趣,不管什么特异功能啊,算命看相啊,奇门八卦啊都拿过来过上两眼,也照着镜子看自己的三停十二宫;有阵子又对佛经感兴趣,不管真的假的,法华经金刚经也都念过一些;有次老乡聚会被清华的同学刺激到了,他说的哲学话题我一个都没听说过,回到学校就借了一堆叔本华啊尼采,看着这些拗口的哲学书籍,也曾咬着牙往下读。一天两本的阅读速度,不管有的没的,看进去没看进去,总归给自己多了许多谈资。

絮絮叨叨写这么多,其实是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开这个题已经很久了,最初是想给豆豆看书写个指引,最后却又写成了回忆录,静下心来想,读书也是个缘分,有些书读了就是一辈子,有些书读过却在记忆里搜寻不到,就随缘吧,有阅读的习惯,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就很好,就如我现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并享受着写作的乐趣,让我觉得人这一辈子都可以很开心。

相关文章

  • 记忆里的那些书

    我的父亲在老家那个小城市,大体上算是个知识分子,很老牌的高级工程师,更何况湖南的民风向来崇尚耕读传家,所以家里从小...

  •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

    不知你有没有这种印象 早年读过的书 没有刻板记下 也不会全部忘记 而是尘封在记忆里 那些读过的书 通过记忆的沉潜 ...

  • 还记得最初的自己吗?

    原文请点击链接: 记忆里的那些事儿

  • 一日

    一日,你说你喜欢一闪即灭的灯光 你喜欢那些记忆里的昏黄 那些你最爱的书 已经翻到了人生的青年 许多秋天的落叶 早已...

  • 不要去触碰记忆里那些美好的曾经

    不要去触碰记忆里那些美好的曾经

  • 那些岁月 那些记忆里的美

  • 记忆里的那些美食

    高中的时候,我们一个月只有两三天假,很多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那时不允许带手机,学习几乎占据了我们所有的时间。我们所...

  • 那些记忆里的江湖

    最早的记忆是我只有几岁的光景,夏日的夜晚,纳凉的广场上,一台并不大的电视前坐满了吃完晚饭闲适的邻里,电视里是热热闹...

  • 那些记忆里的歌

    年龄一岁一岁的增长,生活一点一点的积累,总有一些东西深深留在我们记忆里,或好或坏,或深或浅。总在不经意间打开记忆的...

  • 那些记忆里的甜

    王娜看着那个女生,她站在那里有些久了,望着橱窗里的大白兔糖发呆。也不询问什么,就是静静地看着。作为一个主打旧式糖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里的那些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uu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