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人际交往、工作等方面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支配,而这些潜意识最早来自于原生家庭。
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主要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分析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告诫大家不要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也指引我们如何远离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一、亲子关系
1、妈妈的地位无可替代
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最好在三岁前,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不要有超过两个星期的严重分离。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如果不能实现,最少要亲自带孩子到九个月。
好妈妈的镜子会毫不吝啬的对婴儿打开,所谓的镜子,是指妈妈能看见孩子,与他产生带有喜悦的互动,察觉到婴儿的感受,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从而产生共情。
糟糕的母婴关系,是很多程度或轻或重的精神疾病的心理源头。
2、家庭的核心关系:夫妻关系
“三世同堂”家庭的稳定性,取决于家庭核心关系种类,如果是以夫妻关系作为家庭核心关系,那么家庭将会稳不可摧。
如果亲子关系的地位高于夫妻关系,则会导致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结这两个严重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婆媳关系的核心,是夹在中间的儿子和丈夫,因为对丈夫失望,所以将重心与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当儿子结婚后,产生剥夺感,从而导致一系列矛盾。
同时,和谐而平衡的夫妻关系,是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的关键。
“俄狄浦斯期”是指在3~6岁时,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倾向于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情结,倾向于嫉妒母亲。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在这一时期,都倾向于取代同性父母,从而与异性父母建立唯一的联系。
3、学会分离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个分离:
(1)分娩。自然分娩的孩子挫折商会更高;
(2)与妈妈“分手”。在这一阶段,孩子与最爱自己的人的分离最为重要,但与父母的爱与分离仍然是最重要的;
(3)与家的分离。
分离的最佳结果是成熟分离,也就是在给予爱的同时,又坚定的告诉孩子和亲人,我们彼此都是独立的。在这种分离状态下,彼此都会拥有健康而独立的人格。
4、父母也要不断自我成长
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我与你”和“我与它”两种,两者的区别是“我”将对方看做是平等的人,还是看做是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
父母不应将孩子看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并且,如果父母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相差太大的话,当孩子长大后,会发现父母原来是在“说一套做一套”,从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
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孩子以后,父母也不要放弃自我成长,不断往理想自我靠近,当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追求后,潜移默化中会将父母作为榜样,自觉奋进。
5、创造独立空间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宽松、自由的环境,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处在密不透风的爱中,极易导致极端的消极叛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他们的叛逆意愿,给他们宽松的环境,不要试图彻底了解他们,注意力不要总是放在孩子的“问题”上。
对于妈妈而言,要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重心不要全部围绕在孩子身上。同时,改善与丈夫的关系,将与丈夫的关系放在核心位置。
图片来自网络
二、情侣关系
1、感受最重要
在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彼此的感受,而不是讲道理。当对方向你倾诉时,重要的不是提建议、讲道理,而是要照顾对方的感受。
2、恋爱治愈功效
每个人都希望“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在恋爱中,之所以会重复童年的错误,便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希望恋人能够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治愈。
如果在恋爱中,我们能够做到不把自己完全交给潜意识去支配,那么,每一次恋爱都会成为一次很好的治疗机会。
3、婚姻为何是爱情的坟墓
婚姻是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是让婚姻成为爱情坟墓的一个重要原因。想要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就要学会摆脱过去家庭模式的不良影响,不断进行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