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瑞思拜”“不必不必,DUCK不必”“这是什么神仙操作”“冲鸭”……
这些网络词语大家都能看懂吗?
看不懂,您就out了。
我承认,我已经out了,但我更希望我们的语言不必这样发展。
1872年1月至3月,德国很有争议的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做了五次公开演讲,主题是《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在他死后,才由朋友整理出版。
演讲的第二篇是《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他在演讲中对少年们大声疾呼:“严肃对待你们的语言!”
少年的语言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堪的情况,引起尼采先生如此强烈的不满。尼采认为,语言是一个人的趣味和教养的直接体现,甚至是真正的人文教育起点,德语课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极其认真地阅读德语经典作家,进行极其严格的德语写作训练,借此养成对于母语的良好趣味。
而当时他看到的情况是新闻对于教育的败坏,心灵尚未定型的少年人早早就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对经典作家不求甚解,写作追求所谓的“自由个性”,使用一些诸如“占有”“赚取”“盘算”“掌握主动”“无需考虑”之类令人恶心的词语。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如果这些词都令尼采先生恶心的话,他看到我开头列的那些词只怕直接就被气死掉了。
而尼采先生在接下来所谈的学校教育如何限制孩子们发展个性,公式化程序化标答化地谈论自己对待经典。这样的课堂和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很早就习惯于严格服从天才的王权,早早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兴趣。回答问题时,完全没有风格,没有酝酿,毫无特点或可悲地装腔作势。尼采先生谈到的这些,家里有中小学生的家长难道不熟悉吗?
尼采强调:“一个人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懂得语言的艰难,必须在长期摸索和搏斗之后终于踏上了我们伟大诗人曾经走过的那条路,才能体会到他们在这条路上真得多么轻盈优美,而其余人在他们后面跟随得多么笨拙别扭。”
让孩子们“严肃对待你们的语言”,不是一句空话。现在的孩子看似每天都在努力地学习,周一至周五背着沉重的书包去学校,周末和节假日背着轻不了多少的书包被送到课外班。回到家草草写完作业,就拿起手机进入网络世界,他们对语言的严格训练时间又有多少,对我们的经典学习训练时间又有多少。奢望他们会掌握并使用规范的语言,能很好地理解经典并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那不是天方夜谭又是什么。
尼采是个有争议的人,但他这句话是不可争议的,而且也是没有过时的,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