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需要我们灵活多变,且不断成长的世界里,我们希望自己有更强的创造力、能摆脱困局、能更高效地学习、能掌握多任务处理,并发现自己的卓越之处。
但很多时间,即使我们很勤奋,却是效率很低、做不出成绩、没结果。之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专注,只能迫自己再加把劲。
但读了《如何打造你的最优工作节奏》,我们知道,自己的认知是有节奏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需要按自己的认知节奏,聪明地工作。
那么,什么是自己的认知节奏?
有位医学院里的全优生,因为工作量增大,他的成绩变差了。因此,他在学习和工作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可他越专注成绩越差,再努力也没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他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更聪明地工作。他改变了习惯和生活方式,每学习45分钟就休息一下,并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跟朋友们在一起。在开始长时间学习前先睡个好觉。
因为知道冥想有强大复原力,他每天做两次冥想练习。就这样,他的成绩回到了领先水平,精力也更好了。
开始时,他只是凭感觉提醒自己这样做。但后来,他研究了人类大脑是如何管理聚焦和散焦,明白到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有恰当的认知节奏。
他知道,节奏对身体很重要,人们需要劳逸结合。因为人的心脏要按时扩张和收缩,要有规律呼气和吸气,要在晚上睡觉白天醒来。
我们的认知节奏,就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将聚焦与散焦、开与关混合起来的能力。每天我们都要准备好应对生活中的波动:开始、停下、越过颠簸、改变方向。若是只懂得聚焦不懂散焦,我们很快会感到疲惫不堪。
找到自己的认知节奏有什么好处?
第一,善用聚焦力的人,总能专注于工作,专注于自己的需求。
乔治·菲利普·泰勒曼两年内创作了200多首乐曲;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柔性导管、远近视双用眼镜等数不清的东西。
第二,找到自己的认知节奏后,我们的大脑能与远远超出当下的东西联结了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默认模式下,不自觉地吸收那些令人分心的事,把注意力放在短期任务上。这能让人的思维更灵活、能把注意力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上、能让人更深入到自己的记忆中,把自己带向自我。
这能整合和感知过去、目前和未来的发生的事,能把所有的东西融合一起,帮助我们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把生命时间轴上的各个点连起来,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独特的联想能力和创意。
如何建立正确的工作节奏?
可以做的是:
第一,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闭上眼睛,想想夏天躺在吊床上的感觉,让思绪飘浮,这样,大脑能回忆起很早以前被遗忘了的事情。做些轻松的事情,比如织毛衣、做园艺,这能让大脑休息,还能把破碎的记忆拼到了一起。
第二,使用闹钟。
我们很难自觉地将散焦时间放进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但闹钟能做我们的教练,提醒我们,哪些是真正该做的事。设定闹钟,提醒我们做散焦练习。当提醒休息的闹钟一响,就行动起来。
第三,创建时间表。
要主动控制,借助时间表来规划注意力。每聚焦45分钟,就散焦15分钟。设定闹钟,每天每隔45分钟就提醒一次。散焦时,站起身走动一下。
除了这些较短的工间休息,每周安排一些特殊活动,如和朋友聚一聚,或是看个电影。大脑得到休息后,接下来的几天里,工作效率会更高。最好,每年安排几次度假,或者宅在家里,远离工作,放松自己。
总之,要从认识到认知节奏的存在开始,主动散焦。
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能我们的思考更加灵活、在关键时刻能屈能伸。
休息、停止、做白日梦、降低专注度、在事态急速升温时暂时放弃,这么做或许有违直觉,或许会让自己感觉正在浪费时间,半途而废。
但是,随着我们从“聚焦—聚焦—聚焦—聚焦—疲惫”切换到“聚焦—修补—聚焦—休息—聚焦—娱乐—聚焦—尝试”,这就有可能将“疲惫”从等式里拿出去,利用散焦为大脑重新充电。
学会面对不同的挑战进行散焦,我们将有可能更高效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