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玄奘取经与《圣教序》(下)

玄奘取经与《圣教序》(下)

作者: 蹉跎笑我 | 来源:发表于2022-02-16 00:01 被阅读0次

    四、《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来由

    玄奘取经归来后,唐太宗曾劝他还俗做官,他不愿意,一心翻译佛经,唐太宗给予官方的支持,让他在长安条件最好的弘福寺译经,并派人协助。

    玄奘深刻的认识到,在中国,皇权是高于教权的,“佛不自佛,唯王能兴”,想要佛教兴盛,必须争取皇权的支持。

    玄奘将西行的见闻写成极有史料价值的《大唐西域记》,和几部译好的佛经献给唐太宗,并请求太宗为译经作序,太宗开始不允,经再三请求和多方努力,唐太宗终于答应,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亲笔御书《大唐三藏圣教序》,高度赞扬了玄奘的德行功业,太子李治读后有感,写了《述圣记》。

    两文一出,佛教徒扬眉吐气,视其为佛教的“护身符”。

    五、《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长安大慈恩寺建成,这是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长孙皇后所建,任命玄奘为主持,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主导修建的大雁塔在寺内落成,用于安置玄奘西行取经所得佛经、造像等物,他在此译经,直到圆寂。

    永徽四年(653年),序、记被刊刻上石,书法为楷书,书写者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同时是当朝宰相的褚遂良,石碑嵌在大雁塔南门的两侧,被称为《雁塔圣教序》,至今犹存。

    弘福寺沙门怀仁苦心孤诣,花费二十四年的功夫,从王羲之书帖中集字,不惜一字千金,最终刻制成碑,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年),刊刻成碑,这也是中国第一通集字碑。

    怀仁的集字碑不仅宣扬了佛法,更因为书法上的高超成就,成为后世行书的标准,人称“百代书法楷模”,石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历代拓[tà]本很多,但现在唐代拓[tà]本已不存,且石碑在宋元之际断裂,北宋《圣教序》拓本是存世最好的拓本。

    六、王羲之的行书和《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行书,始创于汉代晚期,到东晋王羲之,行书技法达到巅峰。后世梁武帝、唐太宗的推崇,使王羲之成为我国的书圣。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他评论《晋书∙王羲之传》,说:“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yè]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zhù]龙蟠[pán],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还花自己的私房钱,收集王羲之的字帖,据说千古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随太宗葬于昭陵。

    怀仁集王羲之字一方面是投皇室所好,为佛教的护身符增光添彩。另一方面他精心选择单字,摹刻精良,不失原貌,又努力排布,使之有章法,怀仁的苦心没有白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一经问世,就大行其道,成为后世行书的楷模。

    七、成也《圣教序》,毁也《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对后世影响极大,人们学习行书多从此着手,但它反映的并不是王羲之行书的真面貌。

    当代已无王羲之书法真迹留存,他存世的行草书大多是手札[zhá](书信)和字条,但也是唐代之后的摹本了。

    从这些字帖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潇洒自由的书风,他在书写这些手札时,无意为之,字体上行草兼用,时有连笔,单字经常欹[ qī ]侧,但字字之间相互照应,通篇生姿。

    唐代是一个创造法度的朝代,一方面确立了楷书的法度,一方面通过《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厘清了行书的范围,但也正因为是集字,所选单字往往偏于中正,而且字字不连,章法上形成整齐的风格,不免失去了魏晋时肆意纵横的风范。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可作为习练行书的字库,但章法的练习还需要临写手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玄奘取经与《圣教序》(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nl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