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中的偏见(一)

认知中的偏见(一)

作者: 摸鱼哥 | 来源:发表于2018-10-27 13:09 被阅读94次

文/Murph丶璇

这几天看到了《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叫做《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觉得很有意思。节目讲的是社会之所以分阶层,主要是认知的差距带来的。(美国)富人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会了看世界的正确方法;而穷人的孩子由于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此往往无法看懂世界运行的逻辑,结果便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无法跳出自己的阶级。

当然,这只是 generally speaking,肯定也有很多纨绔子弟和靠奋斗改变了命运的穷人。这样的故事可能很有趣,也吸引眼球,但往往无法帮助我们看清事情的全貌。就像有些人可能知道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辍学创业的故事,进而得出一个荒唐的结论 —— 上大学没用。其实在硅谷的创业者中,辍学的人只占总人数的2%不到,98%的人都是毕业后才去创业的,而且绝大多数来自斯坦福,哈佛等名校。所以有这样的故事只能说明辍学去创业 “有可能” 成功,但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个可能性有多大,这样的认知便不会是正确的认知方式。对于人类来说,听故事一直是我们认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因为统计学和概率学是文明发展到很后期才出现的事物。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故事虽然生动,有趣,吸引眼球,但它几乎很少可以告诉我们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喜欢靠故事,而不是数据去了解世界是我们认知方法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喜欢靠 ideology,而不是事实去理解世界。我们都知道,1961年5月韩国的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把韩国由一个民主国家变成了一个独裁国家。当时的西方媒体一边倒的认为韩国的经济即将完蛋,一个没有民主自由的国家,经济会得到发展吗?但是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的顶级亚洲专家William Overholt在他的新书 China‘s Crisis of Success的开篇就写到了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话:

“当我1973年去韩国调研的时候,当我跑遍了韩国的大小城市和乡村,正发生在韩国的经济奇迹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在发表演说时我都时常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在人类的历史上真的很难看到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如此快速的提高。”(Murph译)

后来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虽然美国的民间依然充满了 “不看好” 的态度,但Overholt很清楚中国崛起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因为

“同邓小平,以及后来朱镕基的谈话让我意识到,中国的领导人们对亚洲奇迹(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的理解程度之深超出了我的想象。”

西方人因为ideology对中国有偏见,中国人对西方当然也有偏见。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因为西方是民主自由的,所以肯定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例如之前我在文章中提到美联储做过调查发现美国超过50%的家庭(除房子和汽车外的)流动资产不超过500美元。即便我在文中附上了美联储报告的链接,还截了图,用红线划出了原文,还是没用,很多朋友的留言就是一句:“美国人这么穷?我不信!” 事实上根据美银美林和桥水的研究,它们都发现美国最富有的0.1%的人大约已经占有了全国90%的财富,所以美国的穷人,甚至很多中产阶级都没有什么钱是很正常的。

第二种则认为西方是帝国主义,例如美国入侵伊拉克肯定是为了抢石油。为了节省字数这种程度的认知我就不分析了。

第三个问题是不分辨知识的来源,没有仔细想过分享这个知识/信息的人的动机是什么。例如昨天我才在《华尔街见闻》上读到一篇名为《人民网:“房地产限购全面取消”不属实》的报道。里面写到近两天有多个注册主体为房地产营销公司的自媒体账号发布所谓重磅消息称:国务院规定半年内必须放开楼市全部限购。这个例子当然很明显,房地产营销公司一定有动机发布这种假消息。还有一些不是很明显的。

例如微信/微博的朋友圈里也会有很多文章,它们往往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标题。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文章都在故意夸大,甚至歪曲事实,而只是说我们很难判断哪些文章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价值的。

相比于微信/微博上的文章来说,专业的媒体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或者国内的华尔街见闻,FT中文网肯定要更好一点。但即便是这些精英媒体,它们也是靠广告赚钱的,换句话说,靠眼球赚钱。因此虽然这些媒体不太可能(像刚才提到的有些自媒体那样)故意歪曲事实,数据造假,但它们往往会把一件不是很重要的事说的似乎很重要,或者故意遗漏一些事实好让故事更容易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有结论的故事才好传播)。

那么即便是最最专业的学术论文呢?事实是就连它们也有缺陷。不过由于这个问题太重要,字数原因我们下一篇文章再来分析它。

Ray Dalio在著作Principles中写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 “坚定的寻找真相”。但大多数人却只愿意相信 “自己想要相信的那个真相。” 例如美国人认为民主自由是好的,因此也只愿意相信没有民主的国家就一定发展不好。

很明显,只有知道了真相是什么,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问题是寻找真相真的很难,但只有难的东西,才有价值呀,不是吗?这个话题真的很有趣,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写一篇长文。最后贴一段Principles里的文字:

Most people operate emotionally and in the moment; their lives are a series of undirected emotional experiences, going from one thing to the next.

相关文章

  • 认知中的偏见(一)

    文/Murph丶璇 这几天看到了《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叫做《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觉得很有意思。节目讲的是社会之所...

  • 认知中的偏见(二)

    文/Murph丶璇 上篇文中我写到即便是最专业的学术论文也是有缺陷的。不过由于这个问题太重要,字数原因我们只能在这...

  • 装修日记:无处不偏见

    最近装修,遇到一个邻居,听他讲话偏见无处不在,而这种偏见是来源于认知的缺陷。 偏见是一种态度,偏见的产生源于认知的...

  • 几种常见的认知偏见

    阅读《批判性思维》这本书时,里面提到了认知偏见,再想想在自己生活中确实经常受一些认知偏见的影响,便想写一写,加深下...

  • 怎么看待那些大众存在偏见的项目?

    越是存在偏见,越有赚钱的机会。因为投资是认知的变现:颠覆性创新就藏在偏见中。 每个人都带有偏见,都会对某些事情带有...

  • 认知的偏见

    提高认知是这里面媒体最为火爆的词语,没有之一。在知识付费满天飞的今天,多到数不清的人都在讲提高认知,都在讲高认知的...

  • 认知偏见

    偏见源于先验知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脑优先依据已有的经验(先验)去判断。在先验知识失效的场合,就形成了偏见。所...

  • 认知偏见

    一个人桌上养了一些绿植和宠物,就代表他不爱工作吗?不是,我觉得不是,我觉得这个实际上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有他的自...

  • 认知偏见

    公众号:鲁佳演说 几年前一直有个观点: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周围很多没读什么书的,都当上了老板,赚了大钱。所以,...

  • 心得随笔:认知与虚构

    关于认知: 关于虚构: 我的理解: 人成长的过程即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不断成长和认知的过程中存在“偏见”几乎是不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中的偏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hd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