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古老的科学认识中,认为“地火水风”是万物组成的元素。这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有不同。“金木水火土”通常是从性质上来讲,用类比的方法,从万事万物中提炼出来共性、代表性的特征,含义比较抽象。比如“木”代表生发的能力,就和春天、东方、肝脏等事物对应。印度的“地水火风”虽然也有一定的抽象意义,但更偏向于物质态的特征。古印度人认为,事物是由“地水火风”这几种元素“和合”而成。“和”,代表叠加;“合”,代表融合。
这种观点,现在看也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地”,指固态物质的特性;“水”,指液态物质的特性;“风”,指气态物质的特性;“火”,代表着能量的特性。这正是物质、能量在我们常见世界中的表现形式。高度概括,完整全面,不得不叹服古印度人的智慧!
在《楞严经》中,佛陀讨论了“地火水风”的来源。他的结论是,源头是如来藏。佛陀论述的非常精彩!一则因为佛陀是思辨大师,他掌握着真理。谬误在他面前怎么蹦跶,最后都会现原形。二则因为,佛经的文学造诣极高,很多描述都可称为“古文观止”。
关于“地水火风”的认识,佛陀虽然论述的很好,但现代人未必认同。因为知识已经更新了很多很多,2500年的疑惑,现在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已经十分了然,所以佛经说这些事物“没来由”,连中学生都能提出反对意见。那是不是佛陀说的过时了?
其实佛当时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较,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看!佛陀否定的多么干脆彻底、不留情面。为什么?过了2500年,我们还是在就相说相,“识心分别计较”,说来说去,说不到源头。2500年的科学进展,把相做了更细致的分类,更细致的关联,但这些相的存在与产生是怎么回事,一点都没进展。这就是事实。我们可以看一段佛经文字,体会一下。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佛陀说,你来看这个地性,粗大的物体,像这个大地一样,细小的物体,如同微尘。那种极为细小的微尘,几乎要变成虚空了,我们叫它“邻虚尘”。把这种微尘再继续分为7份,就到了物质界的边界,“色边际相”,若再分下去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虚空。
佛的思想难道不让人惊叹吗?2500年前,佛陀就能观想到如此微观的世界,把世界碎为微尘。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如果我们把物质不断细分,分到最后分成了虚空,这就是说虚空是由物质产生。这里佛是说物空同源。这是个大问题,没有人能从科学的角度做解答。我们说的空,真空,到底是什么?物质和空的关系是什么?物质产生于空吗?或者某种东西分裂成了物质和空?这就是源头的问题。
佛陀继续问阿难。“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阿难,你说世间的事物是和合而成,那么就让我们回到源头,虚空和物质的最初变化,你说是几个虚空和合而成的一个邻虚尘呢?“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若邻虚尘化为空,几个邻虚尘能化为空呢?物质相合,合不出空;空相合,合不出物质。所以说“地性”是和合而生,没有道理。
这里佛陀直指物质变化的本源,他提出如来藏是一切的根本。我们没有证悟,不敢随便说。但我们至少能指出阿难的想法是不对的,佛说的“邻虚尘”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阿难认识的谬误。而这个谬误人类一直有,只是更科学了。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为了平衡他们的理论,甚至创造了更多的微粒子,甚至暗物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波粒二象性,似乎越来越接近物质的源头,就像佛说的“邻虚尘”。但为什么会有物质?为什么会有空?越到根底,越说不清。什么暗能量,反物质,多维空间,等等一大套,都是妄想。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是如来给出的答案。人们拼命从相上探求都是徒劳,这些相本来就是跟着你来的,有你才有这些相,你不过是在追自己的影子。
火水风,佛陀都有类似的论述。现代人可能是认为他说得不对,或知识方面太肤浅。佛陀只是借当时相的概念来说事而已,几千年过去,科学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人类的思想境界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更著相了。各人自己体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