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4 | 小静鱼
今天要说的这本绘本,在“绘本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很多初识绘本的妈妈们,在刚开始亲子阅读时,都会选择买这本书——各种书单推荐中,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本。
因为它的画面颜色浓郁,文字简单,就算是读原版也毫无阻碍(通篇最多的文字就是“NO”),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书,很适合作为阅读启蒙。
这本书,小布从1岁念到了4岁。面对这样的绘本,一开始我也是茫然的——只念文字的话,好像很快就念完了,讲图的话,很容易又变成说教。
甚至有妈妈跟我说:
“我觉得,这本书不适合我的孩子。”
因为她家那个原本就调皮捣蛋的小男孩,看完这本绘本之后,变本加厉,都开始“模仿犯罪”了……
是的,这本——很受爱捣蛋的孩子喜欢,但是却让家长们有些无措的书,就是:
《大卫,不可以》
文/图 [美] 大卫·香农 翻译:余治莹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启发文化出品这本绘本,很多成人估计2分钟不到,就能把整本书看完。
中文版的文字还算是比较多的了,但正文加起来也就101个字,再加上题目,也就106个字。
里面的主角,是一个头大大、毛少少,牙齿尖尖的“小恶魔”,内容就是:在他2-3岁的年纪里,极尽破坏之能事,各种调皮捣蛋!
封面看起来就有些“触目惊心”:
这个“熊孩子”踩在书本上,垫脚伸手去够桌子上的玻璃鱼缸,不管是脚下的书、桌子、还是鱼缸,看起来都摇摇欲坠,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内页呢?
他在扉页上就开始捣蛋了——在墙上四处涂鸦:
站在凳子上,去够柜子上的曲奇饼干:
玩了一身的泥巴回家,踩得满地都是脚印:
在浴缸里洗澡却不关水龙头,结果“水漫金山寺”:
后来,他——
洗完澡不穿衣服裸奔;
拿勺子敲铁锅弄得震天响;
把食物拿来当玩具玩耍;
一吃东西就吃个没完;
让他回房间去,却穿着鞋子在蹦床;
没完没了的挖鼻孔;
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
最糟糕的是,在家里打棒球,把家里的花瓶都打碎了……
而在他各种调皮捣蛋的时候,妈妈这个角色,就只有声音出镜,她在不停地说:
“大卫,不可以!”
妈妈的形象,只在两个场景出现过:一个是扉页,双手插腰却看不到头;一个是在最后一页,只出镜了一个怀抱。
记得以前,我看过一篇解读,说在这本书里,妈妈之所以会“没有头”,是因为想让每个阅读这本书的孩子,都能够将她代入自己妈妈的脸。
这个解释,满分!!
关于这本绘本到底怎么读,也是有争议的。
有妈妈说,为了避免孩子学坏,她在念这本书的时候,都会不断地提醒孩子:
大卫很不乖对不对?你看他调皮捣蛋了吧?宝宝可不能像大卫这样哦……
但很遗憾的是: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做法,明明就好玩又有趣啊~
尤其是男孩儿们,他们只会看着大卫哈哈大笑,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小伙伴,然后试着去尝试,让自己也变得像大卫这样“好玩”……
对妈妈来说,这难道不是灾难吗?
所以,这是一本反向教育的指导手册咯?
当然,不是!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给父母的,爱的指导手册。
整本书最闪亮的一页,是最后一页——
在大卫打破花瓶之后,妈妈也会说:
“我说过,大卫,不可以!”
但在看到大卫委屈又自责的样子时,她没有继续责难,而是温柔地跟他说:
“宝贝,来这里。”
下一句是:“大卫乖……我爱你。”
多圆满的结局?
可是,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幕:
有个朋友给孩子念这本书,看到这一页的时候,她忙不迭地补充道:“你看,小朋友要乖乖的,不要像大卫这样捣蛋,这样爸爸妈妈就会很爱你。”
——我真的,觉得特别难过。因为我知道,这绝不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内容啊。
爱,怎么可以是有条件的呢?
如果我们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乖,我们才会爱你”,那么孩子就会刻意让自己去扮演乖乖的角色,可是“乖巧”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至少,它不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啊!
孩子的天性,是烂漫而自由的。顽皮,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这才是他们的天性。
当孩子违背自己的天性,去扮演一个乖巧的角色,他们就很容易患得患失——因为对他们来说,刻意很难,但如果不刻意,却很可能会失去爸爸妈妈的爱。
对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前迈的每一步,都是内耗。
孩子们喜欢大卫,是因为喜欢大卫的这份自由和烂漫,孩子们喜欢《大卫,不可以》,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得到,最后妈妈的那一句“我爱你”,是无条件的爱。
是的,不管你乖不乖,不管你是否调皮捣蛋,我们都爱你,一如往常。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香农是一位真正讲述孩子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带领孩子去经历冒险,最终再回归平静生活的。
《大卫,不可以》这一系列的作品,其实是他儿时的“自传”,你瞧大卫这个大头尖牙的形象,很明显就是一个孩子的作品啊——是的,这是他儿时的创作的一个形象,成人后重新润色之后的样子。
既然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那么,大卫能有什么错呢?
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真正“犯错”的是家长。
对一个家里有2-3岁调皮孩子的家庭来说:
把鱼缸放在又窄又高的圆桌上,把曲奇饼放在看得见却够不到的柜子上,让孩子一个人在浴缸里洗澡,把花瓶放在玻璃茶几上……如此种种,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诱惑”性的引导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诱惑的抵御力极低,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所以对危险的预估能力也几乎为0。
对他们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而风险,却是家长应该预估和评判,并且努力为他们去祛除的。
在让孩子真正明白为什么“不可以”之前,我们口上嚷着的“不可以”,很可能会变成他们冒险的理由。
《大卫,不可以》中,我们真正要让孩子看见的,是
“不可以”后面的风险
“有人跟你一样”的共鸣感
爸爸妈妈给你的无条件的爱
而不是让他们明白:你乖,我们就爱你。
请带着这份细腻的感情,和满满的爱,去给孩子念这本书,你就会发现:
它绝对不是,一本2分钟就能念完的,说教绘本。
让孩子明白——
我们爱你,不管你是怎么样的你。
本文首发:公众号【小静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