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两招,根治出门就想买玩具

两招,根治出门就想买玩具

作者: 小卓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12:25 被阅读0次

    大家好啊。

    你会多久给孩子买一次玩具呢?

    有人大概捋了一下:

    过节过生日,要买;

    家长觉得好,要买;

    孩子表现好,要买;

    别人都有,就自己没有,要买;

    路过玩具店,孩子软磨硬泡,买了……

    就像女人的衣橱里总是少一件衣服,孩子的世界里总是少一个玩具。于是,玩具越堆越多,真心喜欢的却没几个。

    对于玩具,是时候审视一下了。

    1 玩具:一切可玩之物品

    说起玩具,你会想到什么?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认为,玩具不单指在街上卖的供儿童玩的东西,儿童看的、听的、触的笼统都可以叫做玩具。

    所以,对于玩具,我们要做广义的理解。它既可以是玩具店的精美商品,也可以是沙子、泥土、树枝、石头、水流等自然物品。

    玩具对孩子有多重要呢?

    深入研究人类智力和创造力的著名作家约瑟夫·切尔顿·皮尔斯认为:玩耍是通往幸福童年和辉煌成年的康庄大道。

    而玩具,作为玩耍的载体,不可或缺。大文豪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的确,一件好的玩具,就像翩翩而至的小天使,给孩子带来快乐,也为孩子探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2 大脑的弥天大谎:误把渴望当幸福

    现在的孩子,明明有很多玩具,为什么还总想买呢?

    这跟人的大脑有关。一方面,大脑极度渴望新鲜感;另一方面,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善,缺乏自控力。

    先说第一个原因:新鲜感。

    就像缺氧的人呼唤氧气,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呼唤新鲜感。

    这不难理解,想想自己一天刷多少次手机,就明白了。小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尤其是玩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人脑最原始的奖励系统讲起。

    任何我们觉得会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会刺激奖励系统,例如美味的蛋糕、超市半价的招牌、美女性感的微笑……

    当发现具有新鲜感、刺激感的事物时,奖励系统受到刺激,大脑就会说:“再来一次!这会让你感觉良好!”

    于是,为了促使追寻目标,奖励系统启动两大武器——胡萝卜和大棒。

    这时,大脑就会释放出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它便是胡萝卜。

    由于大量的多巴胺分泌,商店的新玩具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此时,他们被多巴胺劫持了注意力,大脑只会想如何获得那个新玩具。

    同时,多巴胺刺激了压力荷尔蒙的释放。大棒产生了。

    结果,在胡萝卜和大棒的作用下,当你期待目标时,既快乐又焦虑,还会觉得有点失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一边大口吃蛋糕,一边隐隐地产生负罪感;一边不停地刷手机,一边自我嫌弃。

    孩子最失控的一面也在这时出现了。在商店门口,孩子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就一边嚎着一边被父母拖走。

    这时,我们都成了多巴胺的奴隶。它让我们乐此不疲地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快乐。

    总之,人总是对有新鲜感的事物充满期待。但是,新鲜感的保持期都不会长,就像你与另一半的热恋期不会太久一样,孩子也常常喜新厌旧,哪怕那个“旧”给他带来过巨大的满足感。

    再来说第二个原因:自控力。

    人的自控力跟大脑前额叶皮层有关,它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成。所以,孩子的自控力总归没法跟成人比。

    同样是追求新鲜感,我们成年人懂得克制自己,而孩子就显得张扬多了。

    所以,出门就想买玩具,是由大脑因素决定的。这个我们要理解。

    3 出门就买玩具,不理性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出门就买玩具,可以理解,但不理性,因为它不利于孩子的整体发展。

    人类智慧学崇尚整体教育,关注头、心、手的发展。头,代表思考能力;心,代表情感能力;手,代表意志力。

    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现在的玩具,制作特别精美,给孩子的发挥空间便非常有限。

    在玩具众多的情况下,因为受到干扰,孩子更是没法深度把玩一个玩具。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没玩多久就弃之。这就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

    心——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珍惜、感恩

    生活的意义在于,与人合作,为我们的世界做出贡献。

    为什么呢?因为单个的人力量有限,会受到很多限制。为了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必须学会合作,为大家做贡献。

    但是,出门就要买玩具,过早唤醒了孩子个性中“我要”的部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不再敏感。

    手——破坏意志力

    专注力强的人,意志力自然就强。但是,玩具过多,降低了孩子的专注力。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做过一个专注力实验:

    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

    结果,第二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组孩子的作品糟糕许多。

    随后,研究者让孩子们从中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接着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这支笔,选择另一样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的选择。

    由此可知,玩具太多,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意志力。

    总之,“多则惑,少则明”。 玩具不是越多越好,太多反而会让孩子在选择前面乱了方寸,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得到之后也不懂得珍惜。

    4 两招,根治出门就要买玩具

    孩子出门就想买玩具,作为家长,我们既不能纵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

    在方法上,有两个建议:“平时防火”,“当下救火”。

    “平时防火”

    在平时,有三种办法可以降低孩子买玩具的频率,那就是:提升自控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深度满足。

    (1)提升自控力

    提升孩子的自控力,有三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保持身心愉悦,珍惜必要的等待,养成收拾的小习惯。

    a 身心愉悦

    身心愉悦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生理基础。

    让孩子身心愉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户外活动、充足的睡眠、充足的营养……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金字塔”,把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其中,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对于孩子而言,低层级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发展出更高层级的需求。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故意延迟满足,比如故意饿孩子,故意晚换尿布,甚至故意带孩子去玩具店却又不给买。

    这便是典型的“钓鱼执法”,本末倒置,实没必要。

    要知道,自控力才是因,延迟满足是果。孩子有了自控力,自然就有能力延迟满足了。

    所以,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不要随便考验孩子,破坏了和孩子之间的信任,便得不偿失了。

    b 必要的等待

    生活中,有很多情形需要孩子等待、控制自己。好好利用这些机会,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比如:

    去高级餐厅吃饭,不能跑来跑去;

    在图书馆,说话的音量一定要低;

    在游乐场,大家要排队玩,孩子要等待……

    总之,生活中有的是需要孩子控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的场合,这都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好机会,也不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

    当然了,买玩具也需要等待。

    关于多久可以买一次玩具,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和小卓约定15天买一次玩具。在等待的这15天里,每过一天,他就标记一下。这慢慢成了他的一种乐趣,甚至成了每天的期待。

    经常看到他一边画、一边碎碎念:太好了,我还有多少多少天就能买玩具了。

    这就是体会到了等待的乐趣,在无形中就培养了自控力。

    c 养成收拾小习惯

    每天结束时,跟孩子一起把玩具收拾好,也是自控力的一种培养。

    注意,是一起噢。比如,可以说,收拾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吧。最怕:喂,你快去把你的玩具收一收!这样往往是无效的。最好是家长带动孩子来做。

    以上便是培养自控力的三个小技巧。有了自控力,就能慢慢等待下个玩具的出现,而非急于一时。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在金钱方面,一定让孩子知道,钱是爸爸妈妈通过自己的劳动挣来的,它有用完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把它用在需要的地方。

    要坚持三不原则——不奖赏、不炫富、不哭穷。

    a不奖赏

    奖赏,是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跟惩罚一样,都是不尊重孩子。

    结果就是,这件事没有给我任何奖赏,所以我不要去做。

    不提倡奖赏,对于孩子的贡献、合作,可以怎样呢?

    可以感谢。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言语的感谢、肢体的拥抱都是可以的。

    等孩子稍大一点,赋予自由支配权。比如,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供其自由支配。

    b 不炫富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老子的就是你的。说者还常常很得意。

    为什么会“富家多纨绔”?大概与这有关。

    闯祸了?没事儿,咱有钱。

    喜欢?那就买呀,咱有钱。

    正是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孩子便开始挥霍无度。

    当然,家境差也会出“公子哥”“公主病”。主要跟娇纵有关。

    所以,在买玩具这件事上,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钱是爸妈挣来的,并非花不完,所以要控制买玩具的频率,以便把钱用在更加需要的地方。

    当然,可以安一下孩子的心:爸爸妈妈赚的钱足够我们使用了。

    c 不哭穷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中国式家庭教育有哪些毁人的方式?

    点赞最高的答案竟然是:哭穷。

    什么是哭穷呢?比如,给孩子买完玩具,你非要说一句:儿啊,这次可花了咱家一个月的米钱。这就是哭穷。

    这种牺牲感、付出感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道德绑架,大大增加了孩子的愧疚感、压力感。孩子或许什么都不会说,但那种愧疚、压力是真实的。

    孩子每次愿望的实现,都伴随着压力和愧疚,长此以往,他可能会越来压抑自己。因为没有人喜欢这种负罪感。

    所以, 不要再哭穷。买了,就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别扫人家的兴。实在不想买,就老老实实跟孩子交待:这个月,玩具的预算是多少。现在,已经超出预算了,很抱歉。

    以上便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深度满足

    一位朋友分享,他儿子特别迷恋车,每次跟爸爸出门,几乎都会买一辆车回家。回到家,举着手里的车向妈妈炫耀一句:“妈妈,车。”然后,就将其扔一边,很少再去触碰。

    如此一般,玩具带来的满足感实在微乎其微。

    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如何将最初的新鲜感化为切实的满足感呢?

    华德福理论认为,自发的创造性为孩子带来满足感。

    在此,给大家两点建议:

    a 选择给孩子发挥空间的玩具

    玩具的选择非常重要。尽量选择简单的玩具,以供孩子发挥。

    玩具不一定花钱,可以去大自然、去身边找寻。

    有一次,我在小区沙坑边捡到一个鹅卵石,送给了小卓。他很高兴,玩了很久。

    临回家,我问他:鹅卵石呢?他神秘地跟我说:我把它埋在沙坑里啦!呵,他这是想制造寻宝的机会吗?

    b 和爸妈一起DIY玩具

    其实,孩子最渴望的玩具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动手做手工。哪怕是用一个快递盒简单做一个小头盔,也会让孩子乐上半天。

    疫情期间,我们一起用废纸壳做了好多圆凳。垒高、跳山羊、走平衡木、滚着玩……玩法还挺多。

    总之,在平时,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给予孩子深度满足,便可以大大减少孩子买玩具的频率。

    “当下救火”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认为,女人向男人倾诉,期待的是温柔的拥抱和理解,男人向女人倾诉,期待的是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其实两者都需要——他们既需要感受到爱的链接,也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单来说,如果带孩子去超市,我们需要和善而坚定。和善,即尊重孩子想买玩具的愿望,给予爱;坚定,即遵守买玩具的规则,培养其能力。具体办法如下:

    (1)进超市前列清单,安排任务。

    去超市之前,可以跟孩子一起列购买清单。这样能大大降低见啥想买啥的机率。

    进了超市后,可以给孩子安排有用的任务。比如,让孩子帮忙拿酸奶,或者去找工作人员称菜。这样,孩子光想着完成任务了,可能就没空想玩具的事了。

    (2)孩子要买玩具时,多想一想“我如何帮助他?”

    如果孩子发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可以静静地等他,也可以像朋友一般,跟他一起欣赏。

    如果孩子不仅发现,还想买,一定不要着急拒绝,因为这会直接激发孩子的对抗。

    可以假装好奇地问一问:

    噢,它在我们的购物清单上吗?

    你带自己的零钱了吗?

    关于买玩具,咱们的约定是什么来?

    除了今天,还能什么时候把它带回家?

    你这么喜欢这个玩具,要不跟它拍个照……

    如果孩子开始哭闹了,家长一定要稳住,因为你是成人,而他是孩子。

    这时候就可以跟孩子共情:

    看得出,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我也有自己喜欢、而无法买的东西。来,抱抱。

    或者,就干脆让他跟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儿,我们不责备,只是默默地陪伴他。

    当你既看到了孩子对玩具的喜欢,又能帮孩子一起想办法时,孩子往往是愿意配合的。

    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保持平静,二是要转变理念。

    当你情绪失控的时候,你就输了——

    孩子可能会想:哎哟你看,我妈又急了,算了算了,反正他也不关心我。

    孩子也可能会想:哎哟你看,我妈急了,没事,她就是个纸老虎,发完脾气不还是依我,我先别放弃。

    转变理念,是指由“我如何帮助你?”代替“我如何搞定你?”,这样就避免了权力之争,也会赢得孩子的合作。(对权力之争感兴趣,请点这里

    他可能仍然会因为得不到而伤心、失落,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啊。他的自尊没有受伤,他也不会怀疑妈妈的爱。

    以上就是“当下救火”的方法。

    总之,防治出门就要买玩具,功夫要用在平时;在那个孩子就要买的当下,也莫急,耐心想想如何帮孩子。

    写在最后面的话:

    我们无法在真空中培养孩子。在这样一个诱惑多多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家长,为孩子细心挑选适宜其接触的东西,不太容易,但很重要。

    孩子也不是商店里的机器人,只要我们一按按钮,他们就会做出我们期待中的行为。家长需要有耐心、有方法。

    愿每个孩子,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都能保留原本的童真,快乐长大。

    书籍参考

    1 《我从彩虹那边来》P83-P85

    2 《自控力》P115-141

    3 《孩子:挑战》P96

    作者:小卓妈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依托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聚焦日常场景,专攻民主养育。微信公众号“小卓妈妈”,文章均首发于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招,根治出门就想买玩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eusktx.html